2015年2月14日 星期六

義美重批“毛基改”,李進勇呢?

  日前,義美食品公司總經理高志明於臉書發表文章,重批行政院意欲領軍擴大基因改造作物與動物養殖之台灣生產面積與產量,以出口全球市場之政策,將致台灣淪為全世界「基改商業霸權」最佳的「基改試驗場」!其實,是「基改殖民地」!

  顯然,毛治國及其經濟部之政策思維,要把以滿足本土人民食物需求為第一目的之台灣農業,予以徹徹底底改造,改造成什麼呢?仿效工業之加工代工出口,以全球為市場,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標之基改化農業,此後,台灣農地盡為全球之基改作物而生產,利字當頭──此利非農民之利而是壟斷基改技術/種子/農業資材之跨國巨頭與在台灣買辦企業之暴利,罔顧台灣人民之糧食安全、糧食人權、糧食主權、食品安全及農業永續發展了!

  這一政策若是肆行無阻,以後,台灣人再也吃不到台灣米?只能面對吃基改米與美國米之間,永無止境之艱難抉擇?

  義美高志明總經理之重批與呼籲,最令人疑惑的是,對“毛基改”政策,再怎麼樣也輪不到一個食品公司率先發難?農業縣之縣長理應開第一炮,但在高志明總經理2月8日臉書發文點名農業縣政府「應該反對」至今,農業首都之李進勇縣長卻仍保持緘默,彷彿支持“毛基改”政策?

  我們認為李進勇縣長不但應立即公開強硬反對,明確宣示,絕不讓基改作物在雲林縣農地生根!並且:
  一.全力推動本土大豆與本土玉米在農業首都綠色復耕,取代進口之基改黃豆與基改玉米。
  二.制定通過<雲林縣基因改造作物管制自治條例>:
◎禁止雲林縣境內種植基因改造作物。
◎於雲林縣境內販售基改食物(包括以基改作物為原料之加工食品)須設置專區,醒目標示,違者重罰。
◎將基改作物之爭議與生產過程之真相,納入雲林縣之環境教育、教師研習時數、醫事人員繼續教育及各級學校之農事教育。






義美總經理高志明批:基改政策禍害台灣農地
2015-02-08  18:19

〔記者楊雅民/台北報導〕義美食品總經理高志明今日發表文章指出,全球沒有一個國家由政府領軍,推廣基因改造作物種植與動物養殖,台灣政府卻主動領軍開放市場,痛批政府領軍攻基改作物種植是「錯誤的政策」,呼籲行政院院長毛治國下令所屬官員懸崖勒馬、重新公開檢討。

高志明表示,基改產品爭議已經非常之多,政府對於基改產品應是負責嚴格立法管制或禁止,絕對不是提倡,美國政府也未「領軍基改」,但台灣每年已經進口數百萬噸的基改黃豆、玉米,政府還主動要領軍發展,角色混淆,根本沒有在聆聽台灣百姓的反對聲音。


而且台灣面積很小,大面積國家如澳洲、美國都必須要隔離管控、嚴格限制基改作物,若台灣政府領軍推廣,勢將台灣淪落為全世界「基改商業霸權」最佳的「基改試驗場」,成功則轉植到大國,失敗則一走了之,永遠禍害台灣農地。中國至今也禁止自國外進口「基因改造糧食作物種子」在中國境內種植。

高志明並強調,基改食材和食品全球爭議多,美國政府一直試圖打開世界各國的基改農產品市場,但是絕大多數國家都抗拒,台灣政府主動領軍開放市場,是欠缺「永續經營台灣」的錯誤思維。

他並指出,當一種農產品有「基改」與「非基改」二種可以選擇時,請問,有多少消費者會去購買「基改農產品」回家去給家人吃?多少人又會買來自己吃?請問「基改農產品」的市場在那裡?

非基改農產品的市場價格高出基改農產品甚多,為何政府要領軍、鼓勵農民種植價格較低的基改農產品?「政府是可輪替的」而「土地的傷害是永久的」,認為執政團隊應該說明清楚,並應該說服台灣人民。

高志明並透露,政府暗中安排專家、學者、財團配合推動,未經公開討論,立場有欠公正,各農業縣市政府、農民團體、消費者團體、主婦聯盟、民意代表,應該反對,為台灣農地的永續經營與未來世代的飲食安全著想,也必須拜託產官學宅鄉,大家一起來關心。

攏是為了TIFA與TPP?

民進黨與國民黨於兩岸關係之政策立場差異,看似不小,但對待「自由」貿易,卻向來一致,合作無間,比親兄弟還親!
  馬英九從2008年競選總統起,就高唱要推動台灣美國簽署台美自由貿易協定與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為了加速實現競選政見及其所認為最重要之政績,馬英九還派金溥聰出任台灣駐美代表。

 

  蔡英文早在第一次出任民進黨主席期間,於『十年政綱』明文直陳支持台灣簽署台美自由貿易協定與加入TPP。最近接見美國來訪官員,仍公開明確重申這一立場,毫無猶疑。自由時報以「蔡催促TPP」為新聞標題。

 

  其實,這不難理解,馬英九與蔡英文競選總統之政治獻金金主,國民黨與民進黨之日常財政來源,保守估計,重合度至少80%,皆是大財團,台灣簽署加入雙邊多邊自由貿易,背後之驅動力,是大財團們對利潤最大化之無止盡追求,故不論誰執政掌權,皆有當其門神之“道義”,拿了錢豈能不辦事!

 

2月8日媒體批露,台灣經濟部長鄧振中前往美國華府訪問一週,這是十一年來,首次台灣有經濟部長訪美,目標是遊說美國政府與各產業公協會,爭取台灣加入TPP第二輪談判,交換條件則是台灣開放美國牛肉內臟進口。

 

  然而,大家相信,支配操控美國總統與參/眾議員們背後之金主們,包括了畜牧業、農業、基改科技等各產業大財團們,所開出之交換條件,所覬覦之台灣市場胃口,只有美國牛肉內臟進口而已嗎?絕無可能!

  

  台灣過往至今,自GATT起,中央政府(不分藍綠)推動自由貿易協定(不管雙邊或多邊)之態度始終如一,就是堅決守衛全部過程之大黑箱,絕不讓人民知道不該知道之資訊與事實,可惜的是,反對兩岸服貿之「太陽花學運」與「知識份子們」只指控透明化程度為台灣自由貿易史上最高之服貿黑箱,對於中央政府正在談判中之台美自由貿易協定與TPP這兩大級超黑箱──比服貿黑多了,卻不出聲!

 

  最近,經濟部忽然無端由地宣佈,將研擬立法,開放基改作物種植,並由政府領軍推廣獎勵生產,以外銷出口為目標導向,引起義美食品公司高志明公開發文反對!

 

  試想,基改科技、種子及資材之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皆壟斷在美國基改科技跨國財團手裡,如孟山都,台灣開放基改作物生產,是為誰之利潤量身訂製?大量基改農產品外銷至全世界,由誰掌控全球貿易通路與寡佔利潤?既然台灣開放基改作物生產,於整塊利潤大餅裡只分食餅屑,卻要由全民與後代承擔環境惡果、糧食安全/主權/人權崩危、本土農業技術斷絕...等一切不可逆不可修復之災難,為何中央政府竟還要領軍拼“基改台灣”,為全球政府(包括美國政府)所不敢為?

 

  或許,台灣人民欲知答案,只能從台美自由貿易協定、TPP兩大黑箱著手偵查。或許,從預計今年上半年舉行之第九屆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能找出一些線索。

 

出賣台灣?傳我爭入TPP 擬開放美牛內臟

2015-02-08

經長今訪美遊說爭取談判

〔記者黃佩君、吳亮儀、吳欣恬/綜合報導〕經濟部長鄧振中今前往美國華府訪問一週,這是十一年來,首次有台灣經長訪美,目標是遊說美國政府與產業公協會,爭取加入TPP第二輪談判,交換條件則是要開放美牛內臟進口。
經濟部長鄧振中今前往美國華府訪問,將遊說美國政府與公協會,爭取加入TPP第二輪談判,傳將以開放美牛內臟進口作為交換條件,引發爭議。(資料照)
 
大賣場牛肉。(資料照,記者羅沛德攝)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認為,國內牛內臟的市場不大,開放進口對產業影響有限。此外,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已將美國列為狂牛症「風險可忽略」等級,毋須過度擔心。

食藥署:依法絕不能進口

食品藥物管理署署長姜郁美則明確表示,根據食安法,美牛內臟絕對不能進口,就算經濟部談成了,到食藥署這邊也會被擋下來,「法規定是這樣、就是這樣!絕不可能修法讓它通過」。
第九屆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預計今年上半年在台灣舉行,但是否如期舉行,要看台美關係「溫度」。台美關係一度因牛豬議題降到冰點,TIFA曾因美牛進口問題中斷六年,近兩年雖然復談,但牛豬議題仍牽動雙方互動。
官員透露,為求TIFA今年順利舉行,並讓美國支持我對外經貿關係,鄧此行將捎帶高層口信,除將承諾鬆綁三管五卡規定,並研究是否提早開放美牛內臟進口。
美國貿易代表署去年公布「貿易障礙報告」,重申關注台灣禁止牛內臟與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並指出台灣儘管已許可美牛進口,但進口許可證制度與逐箱檢查過於嚴苛,已造成貿易障礙。
官員透露,牛舌、橫膈膜、睪丸等美國「牛雜碎」都已可進口,但因海關採三管五卡制,逐箱檢查,實際進口量極低,去年貿易額僅五萬美元。官員透露,基於「牛豬分離」原則,「豬不放、牛先放」可能性較大。
食管法中明列禁止美國牛內臟進口十年,要到二二二年才解禁,鄧振中可能會允諾,研究提前解禁。至於三管五卡則因僅為行政措施,要放鬆相對容易。

學者抨擊非經長可以承諾

消基會副董事長游開雄呼籲政府不該以開放美牛內臟來交換加入TPP,應以國人健康為重。台大名譽教授賴秀穗指出,美國最近一次出現狂牛症病例是在二一二年,要七年沒再出現病例才會被列為非疫區。此外,美牛內臟是否進口還須經專家審議進行風險評估,並非經濟部長可以承諾的。

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來自美國的團圓年菜:「基」與「牛」



李援軍

    越來越接近農曆新年,不過就算大家想好好過個年,我們的政府依舊沒有意思要我們好好的過年,並送給我們一桌來自「民主大國」的團圓年菜:「基改作物」與「牛內臟」。

    本月8(2015/2/8),經濟部長鄧振中前往美國華府訪問一週,目標是遊說美國政府與產業公協會,爭取加入TPP第二輪談判,交換條件則是要開放美牛內臟進口,同日,義美食品總經理高志明則發表文章,指出台灣政府主動領軍開放基改市場,痛批政府領軍攻基改作物種植是「錯誤的政策」。而鄧振中部長隨即回應絕不會以開放美牛內臟作為TPP之談判條件。

    我們在此姑且先相信鄧振中部長的聲明,希望鄧部長不會食言,並謹守台灣法律之規範,然而最重要的是,這兩項「年菜」一旦開始開放進口,這些「年菜」就會馬上化為經濟、政治與產業的「年獸」,而這頭年獸可不會被幾隻紅通通、喜洋洋的鞭炮隨隨便便嚇走。

    先不論開不開放美牛內臟,畢竟食藥署已經下重言誓死阻擋,不過也只能擋到2022(美牛食安問題發生於20124月,依據《食品衛生管理法》禁止進口10),因此這個問題還稍可緩一些討論。但是基改作物,我們的政府已經迫不及待,甚至「主動領軍」要開放市場,要大家轉作基改作物,這是前所未有的,連美國自己針對基改都不曾說過要主動領軍,台灣政府到底在急什麼?

    這些舉動,讓我想起當初台灣要加入GATT時,也曾經大力推動休耕補助,而目的則是為了開放市場後不讓商品過剩而崩潰,直至現在,我們真正大力推動的,不是當初預測和允諾的我們的薪水、更不是我們的經濟,而是更多「賤賣台灣糧食命脈」的機會與結果。如今面對推動轉作基改作物這個政策,強烈的即視感讓我不得不懷疑,「開放基改作物是否為TPP的談判條件之一」。

這個懷疑有待驗證與查明,但就算今天不是條件之一,未來不見得不會有。農業已經不能再是任何自由貿易談判上可以被任意割讓的籌碼,我們的糧食主權早在加入WTO以來,被各種為資產階級服務的經濟學者、政府官員,還有自己本身就是資產階級的財團變裝成一種「為了發展所必須的犧牲」,甚至出現這種論述:「時常去超市買外國進口食材的家庭在生活品質上才是好的。」

無限擴張的發展主義與糧食安全的矛盾其實就在餐桌上,從當初休耕補助、輔導復耕轉作到現在,竟然說出轉作基改作物?這些做法,到底有哪一項是為了台灣的糧食安全而努力?到底有哪一點可以看出「這是為了台灣好」的決定?這些決策透明嗎?談判過程公開嗎?台灣人民有完全的知情、了解、確認並清楚的表達自己到底要不要接受這樣的經濟發展嗎?更離譜的是,在台灣極大部分人不了解TPP的狀況下,國民黨和民進黨竟然異口同聲一起公開聲明加入TPP是好的?如果真的這麼好?拜託國民兩黨,請好好逐一回答以下問題:

1.      TIFA的會議紀錄與談判過程紀錄到底在哪?
2.      TPP的條約內容與談判會議紀錄到底在哪?
3.      未來是不是也想加入RCEP
4.      你們承不承認任何自由貿易協定都是不得公開其談判過程與內容的?

好好的回答,這一點都不難,這些問題簡單的就像你們將農業輕易的送到資產階級的餐桌上,做成一道道美味可口的台灣味年菜,再將資產階級可以獲得自身利益的食物送到台灣人民的餐桌上,做成一道道來自美國的團圓年菜,多麼簡單。

對<時代力量>農業政綱之諍言(一)

一月,<時代力量>宣佈組黨,參選2016年立委,令不滿藍綠壟斷政治之公民們寄予期待,但本電子報於閱讀<時代力量>之農業政策綱領文字後,不能不直言,太過粗糙,與國民黨與民進黨無本質性區別、鮮明差異,甚感失望,以下是本電子報所提出之諍言。

  從網路所摘取之<時代力量>農業政策綱領文字如下:

農業方面,保障農地農用,協助在地農業與創新農業的發展,提昇糧食自給率,建立友善與永續的農業發展環境。

  上述文字,未提及如何對待台灣農業之最大威脅者,自由貿易,眾所皆知,自從台灣於李登輝當權時,加入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WTO之前身)後,農業走下坡之速度暴衝,至推動加入WTO──也是美國農經博士李登輝前總統之一大“政績”,就開啟了台灣大面積休耕、農業劇衰、農村人口兇猛外流及國外農產品(包括美國米)排山倒海地佔領台灣市場之危機時代!

  而今,糧食安全危機,食品安全危機,農業永續發展之危機皆空前急迫,但更可怕之危機正悄悄然襲來,即藍綠一致擁護之台美自由貿易協定與TPP,正悍然以黑箱姿態進行著談判,無視於人民之知情權。

  在國會裡享有席次之各政黨對兩大黑箱不以為意,我們可以理解,其本為沆瀣一氣,但自許進歩之第三勢力<時代力量>卻在政綱裡隻字不言,則讓我們不能不感驚訝!

  我們真誠建議<時代力量>,即使對自由貿易採取比較保守之立場,至少也應主張:
一.立法,規範台灣一切對外貿易之推動與談判,資訊須即時透明化,凡政府與參與談判者所掌握之相關資訊,包括公文、會議紀錄、備忘錄、研究報告...等,不得對人民隱匿,於專網刊出。
二.政府應經由國會委託獨立公民團體與學術團體,調查研究台灣加入GATT以來,對農業、農村、農民、城鄉關係、城市環境及各方面公共利益所造成之危害、影響及風險,並將結果以淺白之陳述公佈,使人民周知,俾於人民決定是否繼續推動台美自由貿易協定與TPP。
三.既然<時代力量>主張不分區立委由人民推薦海選之基進民主原則,就毫無理由不主張,由農民與關注農業公民團體直選談判代表,全程參與政府對台美自由貿易協定與TPP之談判工作,並經網路公佈談判之動態。

2015年2月8日 星期日

小農為何被盤剝(三) 農民與盤商,我們缺誰不可?

  在這麼一個不管是體制結構或意識形態上,幾乎可稱作全面滅農的年代,我們一方面無視於農業生產者的嚴重減員,一方面又不敢想像沒有盤商的日子,似乎沒有農民不要緊,只要有盤商存在,我們還是可以每天吃到農產品似的?本報試圖進行分析以拆穿長期不證自明的謊言:
(一)農業生產之「不可替代性」,是農民而非盤商:
  農民作為農業的生產勞動力,沒有農民,就沒有農產品,才是不證自明的硬道理,且農民長期所累積的經驗與技術能力,實具「不可替代性」;反觀盤商僅擔負運輸功能,可替代性極高,縱使沒有盤商,消費終端仍有管道獲取糧食。
(二)滿足社會之公共需求者,是農民而非盤商:
  「民以食為天」,然則,糧食不只滿足生理需求,假設糧食缺乏,則社會、政治、經濟必然動盪不安,要滿足社會公共需求,農民之重要性昭昭然;盤商之職能並非無可取代,且就盤商之危害層面而言,除了對農民的經濟收益進行高度剝削,面對突來的天災人禍等動亂,盤商之間還有協議聯合漲價之權,打亂社會秩序。
(三)天災/人禍/風險承擔者,是農民而非盤商:
  農民除了必須直接面對不可知的天災、人禍外,市場的不可預測性,也致使農民對於一切風險損失,必須概括承受;盤商則可透過挑貨權、議價權、定價權、不採購權,使自己面對市場時達到利潤最大化、風險最低化。若論農民收益與盤商利潤之不對等,連基本之公平正義都稱不上。
(四)經濟果實、社會地位之收割者,是盤商而非農民:
  農民生產作物,經濟果實由其創造;人不可一日無農,農民之社會地位無可比擬。但在現實上,農民被視作可被輕鄙之職業身分,農業被視作可任由消滅的產業;相反的,盤商僅擔負運輸功能,卻豪奪了絕多數利潤,運輸功能的可替代性高,卻被認為非其莫可,社會地位看似比農民來得高?
  現行的體制結構與意識形態多「重商輕農」,若持續放任此扭曲狀態不休,則農業涉乎生態層面的保水防洪功能,涉乎國家安定的糧食安全、經濟安全、社會穩定,將全數被犧牲殆盡。

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

小農為何被盤剝(二) 揭開小農與盤商的權力關係之不神祕面紗

  曾訪問一位農友,家裡主要是種植白蘿蔔,此前雖然也曾種過其他作物,但據說第一季的收成與收購價格不錯,因此這兩年便把賭注都押在白蘿蔔上,連原本無暇顧及的休耕地也加碼追種起來,沒想到不過第二季,更多農友紛紛搶種白蘿蔔,導致市場價格暴跌,這位農友開始打起算盤,如果交貨給盤商,這麼低的收購價格,再加上雇工採收的花費,最終形同賠本賣出;如果不採收,放任腐壞再銷毀,身為一個靠天靠地吃飯的農民,真怕會遭天譴……究竟是要採收還是不採收呢?
  我們都知道,小農(尤其是慣行農法小農)長期依賴盤商收購全數或多數作物,明知實為剝削關係,若非苦無其他銷售管道,豈能如此賤價求售自己辛苦許久的勞動果實?小農注定命運多舛?以下將試圖分析小農與盤商之間的權力關係:
  (一)挑貨權:小農銷售農作物往往只能通過盤商,但囿於各種自然或人為因素(農地區域、氣候變異、病蟲害、藥肥施打、田間管理、作物選擇、市場供需狀況等等),盤商決定要採購哪幾種農作物,雀屏中選的農作物種類當中,又有各自不一的品質與賣相,要買哪些、要買多少,也通通是盤商一槌定音,此為盤商可進行剝削之基礎一。
  (二)議價權:對於個別小農與盤商之間的交易行為,我們通常以為是存在著「討價還價」之空間,但事實上,農作物賣不出去直接造成小農現金周轉的壓力,農作物囤積又涉及備感壓力的倉儲成本,致使小農面對銷售有著高度的危機意識,只要盤商死硬堅持「合則來,不合則去」的原則,不難想像,只要是不稀罕、不搶市的農產品,議價權是百分百掌握在盤商手中,亦即,農民絲毫沒有議價空間,此為盤商可逕行剝削之基礎二。
  (三)定價權:承上所述,小農既沒有議價空間,那麼,定價權也就毫無疑問地被盤商牢牢鎖死。也因為在台灣,小農行事往往採經驗而非科學方法,所以田間管理與簿記作業都會額外增加個別小農的心力負擔,因此小農對於總體生產成本(包含自身勞動力)的計算往往很粗糙,加上對於總體市場狀況掌握度極低,究竟要怎麼訂價?更成為小農的難題,定價權就變成是盤商單方說了算,此為盤商可遂行剝削之基礎三。
  (四)不採購權:雖然,小農對於總體生產成本之計算粗糙,大約的收支狀況還是可以掌握的。當然,我們聽過蔥農開放附近居民前往採收,也聽過柳丁農將作物銷毀、堆肥,放棄勞動成果的原因其實很簡單,若小農再花錢僱工採收就真的要負債累累了!普遍來說,當盤商的收購價格明顯低於小農的生產成本時,小農為避免血本無歸,通常還是必須屈服,因為不採購權掌握在盤商手中,若盤商不收購,小農也莫可奈何。此為盤商可堂皇剝削之基礎四。
  小農沒有其他合適的銷售管道→於是只能選擇交貨給盤商→交貨給盤商就注定了上述的權力結構關係。此三者反覆循環不已,盤剝體制就沒有到頭的一天!

兌現牛奶支票後,請續推付費在地豆漿

兌現牛奶支票後,請續推付費在地豆漿
  一月28日報導,李進勇縣長一月27日兌現了第一張競選支票,讓全雲林縣學童每週免費喝一次鮮奶,我們肯定之餘,請李進勇續推全雲林縣學生(從幼稚園至三所科大)喝100%在地豆漿為營養早餐,但由家長或學生付費。

  所謂100%在地豆漿,即從原料(非基因改造)生產至加工成豆漿,100%在地進行完成。

  李進勇縣長不需支出一毛錢,只要雲林縣政府主動、積極、不斷地宣導,並爭取雲林各級學校之支持,必能創造出增長不已之需求,帶動農民轉作大豆,引回出外青年返鄉於休耕廢耕農地復耕大豆。

  尤其,雲林蒜頭之產量佔全台灣八成以上,去年更達九年,造成嚴重滯銷,蒜農大損失,所以,亟待有計劃之輔導轉作,而大豆就是轉作之最優選項之一,種植大豆提高台灣糧食自給率,增進食品安全與糧食安全,而且,豆類製品繁多,且需求大,故產銷失衡之風險極低。不難想像,在當前食安風暴下,在地生產大豆之豆類製品最富“賣點”,必上市熱銷!

  最有智慧之治理與政策創新,是花小錢甚或不花錢,但產出最多重公共效益,滿足最多方面之公共需求,受益者最多化。家長或學生付費在地100%豆漿,即屬之。

顧學童李進勇兌現牛奶支票
20150128 04:10
周麗蘭/雲林報導

「牛爺爺」雲林縣長李進勇27日到斗六國小和小朋友一起喝鮮奶,宣布下學期每周都免費供應1瓶。(周麗蘭攝)
雲林縣長李進勇去年競選提出學童每周喝一次鮮奶政見,縣議會本屆第一次臨時會27日開議,縣府提出1848萬元墊付案拜託縣議員支持,下學期開學就供應,乳糖不適應者改喝等值的豆漿。
國小學童每周喝一次鮮奶是李進勇兌現的第一張選舉支票,縣議會雖才開議尚未審議通過墊付案,縣府認為此一政策照顧每一個學童,並非獨厚特殊族群,家長也能感受到美意,若無意外應能獲得議會支持。
雲林縣目前小學生38500多名,一學年上課9個月,此一政策需由縣府籌措財源,估算要花1848萬元。
李進勇27日到斗六國小與學生們喝鮮奶,宣布下學期每個小朋友每周都能喝一瓶,一同喊口號「營養鈣多多,健康長高高」。教育處表示,不能喝鮮奶的小朋友會以豆漿替代,不會遺漏任一個學童。
縣府表示,崙背鄉是雲林縣也是全台的重要酪農區,鮮奶政策若能結合在地產業最好,不過,為了讓學生喝得安全與健康,還是公開招標有公信力的廠商。為避免落人口實,昨日李進勇與小朋友喝的鮮奶沒有品牌。
李進勇的另一張重要選舉支票,國中女生免費施打子宮頸疫苗,縣府表示,鮮奶所需經費僅1800多萬元,不至於排擠其他施政,一旦實施就會延續不會中途跳票;但子宮頸疫苗要籌措的財源較大,還要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