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淺談---產地到餐桌

台灣社會的矛盾:
  產地到餐桌隱藏著台灣許多需要解決的社會矛盾,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台灣的社會發展有可能走出一條相對健康的大道。
  只有台灣人願意動手參與這項社會改革工程,台灣人的幸福才能有效確保,擺脫過去追求經濟發展導致的社會問題。
  先簡單描述一下過去的農業發展之許多現象:
  一、人類的科技可以增加糧食生產,餵飽人口急速增加的需求。
  二、大力倡導糧食貿易,以比較利益原則,鼓勵全球糧食的跨國境運輸,將糧食簡化為一種商品,哪裡便宜就有價格競爭優勢。
  三、生產技術依賴石油化學與工具機,幾千年來各地人類傳統農業知識被石化科技的農藥與肥料替代。
  四、追求單一面積最大化的生產效率,土地與環境生態被視為工廠生產線規劃,要求最短時間、最大產量的經濟效益。
  五、農產到市場的交易過程遙遠而複雜。變成資本集中的市場支配生產與交易,而工業製程則壟斷糧食的傳統保存方式。

  上述農業的簡單敘述,其實是近百年來台灣社會發展不經挑戰的主軸,台灣人一步一步踏上如此這般農業的危機。顯見這個社會發展的脈絡有多強大的社會影響力。無論是學術的鑽研、教育系統的推廣、政府政策的訂定、飲食市場的商業模式、食品加工系統的完整,在在都使得農業的面貌呈現出當前的脆弱不堪,搖搖欲墜!農業部門顯示的體質變成產量高卻產值低、無力與市場對話、逐漸老化的產業;而追求產量忽視安全的結果卻是小農在交易過程被市場剝削,有毒食品有在市場利益掛帥的生意經理剝削國人的健康,食安風暴層出不窮,國人寢食難安。當這個體弱的產業遇上要求開放市場的WTO架構,TPP協定等『自由貿易』精神,就更無招架之力,唯有抗爭阻止,或依賴農地的景觀價值等著有錢人青睞,變賣農地以換來下一代的出走到都市討生活之窘況。
  農民的老化、農業的不振、農村的凋敝。簡言之,不正是台灣社會過去經濟發展的結果?而這結果反過來也拖跨國人發展經濟的目的--追求健康幸福的人生。顯見,農業不只是農業內部的問題,他是台灣過去經濟發展下,累積在農業部門的社會矛盾。

農業的本質

農業的本質跟工業、商業與金融業完全不同。農業是一個生態系統的產業。它的產出只是生態環境系統運作的結果,而且,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是一個相互依賴共生的自然力環環相扣的生命系統。它的運作,不只是哺育唯一的消費者--人類。同時也滋養了聲藉各種動植物的生命系統。它從世界各個不同的生態體系中演化出獨特的生產方式,讓幾萬年來,人類與自然維繫著某種信仰與互賴關係。從生產過程到結果,人類在各地與自然生態系統共同演化,也分享自然力的無私奉獻,但是,號稱的農業科技,竟然將農業產出所賴以維繫的生態系統視為敵對的因素,以科技農業進行全面的控制與撲殺,理由是要讓全部產出全歸人類所有。拒絕倚賴生態系統的生產過程跟其他生態系統分享。
  所以,現代科技農業的改革,雖然帶來產量的提升。卻同時帶給人類毒藥食品與健康危害。人類拒絕了生態系統的共享,卻陷入無盡的癌症病房,與侵蝕人類福祉的慢性病折磨。
  因此,科技農業的引進其實是人類科技理性無知的產物。將生命當成貨幣算計,將糧食當時品來產銷牟利。喪失對土地與自然力的信仰,我們再也無法維繫幾十億萬年來的生命精靈,正是這樣繁複多樣的生態系統,讓我們的前人長輩可以沒有農業、化肥、生長激素,依然可以幾十萬年來人口不斷成長,人類不停繁衍。

科技農業的反省

  幾十年來,人類將毒藥、化學肥料、生長激素大量噴灑在我們的土地,再從這些土地裡收成百分之百的糧食給人類。(透過複雜又遠途的自由貿易--培養出吞噬人命的跨國大企業帳上的紅利。代價是犧牲維繫人類福祉的生命生態系統)。科技的變數控制理性(Everything under controle)有其極限,也有其盲點。無法替代複雜且跨生界演化的生態系統。因為『掌控』是違背演化的法則--生命來自然的互賴共生!

  但是,它不會立即消失。因為它是工業革命後,產業革命(石化工業)的副產物。
  也因此,科技農業其實就是石油化學工業的童養媳。也在工業先進國的利益獨佔下,推進自由貿易的圖騰名為全球化,以自由主義經濟學為旗手的霸權入侵。讓晚進的第三世界成為跨國企業廉價勞工與市場掠奪的下一個犧牲者。殊不知,全球化就是全球暖化,正是基於企業獲利為核心的生產過程之結果。所以,科技農業是伴隨著石化工業、跨國企業的利益追逐,一起掃蕩不符跨國企業利益的生態系統與信仰。何其無辜,可以哺育全球生態的自然體系,正在被唯利是圖的商業資本主義,以累積貨幣價值的比較利益原則屠殺支解中。

產地到餐桌

  彩虹餐廳所主張的飲食革命--產地到餐桌的最後一里路。指的不是食物里程而已,不是縮短食物里程這麼簡單而已。
  當台灣的農業因為在朝在野當權者紛紛要加入PTT而不安時,更可以彰顯我們主張產地到餐桌的革命意義。
  糧食依賴石化工業、依賴世界產能過剩的貨幣交易系統,卻是造成世界過度暴露在碳排放的結果。所以,在地農業知識與傳統的復興,正是校正溫室氣體排放的唯一出路。此外,世界體系在自由貿易的原則下,毫無節制的碳排放與全球暖化,不是商業利益的企業集團所思考的核心。過度貿易的比較利益扭曲人類與生產土地的氣候、區位特性,讓農業變成只有價格的商品,而不再是農夫與農地的產物,才是產地到餐桌所益彰顯的問題所在。

  產地到餐桌,是以人跟土地、生態的區位條件為前提,作為餐桌糧食的生產基礎。從近代世界發展危機的檢討,我們主張,在生產的過程,要先求友善環境;而交易的過程要友善農民。以此為生產與交易的核心,而不再將社會、環境成本忽略的『比較利益』原則下,摧枯拉朽般的迫害全球生命系統的體系。
  它是在地知識與生產關係的重建,建立在特殊風土的文化信仰的生活過程。掌握此精神,食物不再是食品,交易不再只看價格,全球化不再是全球暖化。
  當前台灣正在為加入TPP與否而爭辯、焦慮不休時。台灣人的產地到餐桌認識論,或許是唯一的解方。交稿時正是TPP12國原始會員國公布其方案待國會批准時,台灣人的農業、土地倫理,應該可以成為對抗區域經濟自由化、多邊自由貿易架構的出路,急需國人省思!

   2015.11.07凌晨!
(洪輝祥/ 綠農的家/彩虹餐廳創辦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