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投書】TPP背後的國際較勁

【投書】TPP背後的國際較勁              

作者:鍾秀梅(成功大學台文系系主任)

自2013年8月起,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就已經是台灣朝野的共識。當時台灣無論藍綠一片狂熱,為加入TPP而卯足全力,馬英九總統誓言在8年之內成為會員,「一定要努力創造條件加入」,經濟部國貿局則一再宣稱該協議是所有自由貿易協定(FTA)裡面的「精品」,讚嘆是「最高品質的FTA!」

在此之前,同年7月10日,台灣和紐西蘭簽署「經濟合作協定」,官方也一再強調,這是台灣與已開發國家及非邦交國簽署的第一個經濟合作協議,意義無比重大,結論是:「有助於台灣未來加入TPP」。

就在當月的《衛報週刊》有一篇很有趣的文章,牛津大學教授賈通‧艾旭(Timothy Garton Ash)所寫的〈當潘葛洛斯博士遇見馬基維利〉。通篇文字頗能洞悉當前以美國為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全球政治經濟布局及其陷阱,對於TPP的性質尤其有深刻分析,該文或許可以給我們多一些層次的思考。

        美國主導TPP的發展,目前簽署或協商中的國家已有環太平洋諸多國家。但是,不管再怎麼談,所有的伙伴關係都將中國排除在外。艾旭教授指出:將中國排除在TPP伙伴關係之外的代價太大,因為全球經濟蕭條,唯獨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然則,西方傳統馬基維利的思維,將全球自由市場貿易作為政治手段,形式上是炒作地緣經濟,實質上卻是大搞地緣政治,這將造成雙輸的局面,最壞的結果,將會是回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局面。

        什麼樣的局面?那個年代的分析,大概以列寧最為精準,也就是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聯合起來,形成金融寡頭,亦即在人民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組織,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野心於焉產生。一戰之前,世界的政治經濟秩序以英、法兩大殖民強權為主,但是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和日本崛起,嚴重威脅到英國在遠東及太平洋地區的既得利益。一戰的結果讓倫敦失去了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地位,其控制的殖民地也因為戰爭耗損失去其統治效力,美國鯉躍龍門成為經濟強國,日本也在此情勢中得利。

           然而一戰過後,從1919-1922年一系列的國際會議召開,美國威爾遜總統宣布「十四點和平綱領」,主張取消關稅壁壘、削減軍備、支持殖民地自決,保證新興國家的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儘管美國國會對威爾遜的主張持保留態度。

   1919年也是東亞人民覺醒的一年,其中包括了韓國、中國等弱勢民族的鬥爭。同年3月,在日本帝國奴役下的幾十萬韓國人發動了廣泛的起義,這場鬥爭強烈地觸動了中國。1919年的「五四運動」,通過學生、商人罷課、罷市,抵制日貨,改變了歷史,也為往後的中國社會與經濟革命提供了基礎。

        一戰的結果等於是對老牌帝國做出清算。如今美國做為全球政治、經濟與軍事霸主已近一百年,卻依然未能從歷史得到教訓。美國設計各種跨國機制,盡可能摧毀有自我更生能力的經濟體(社會主義、合作經濟、團結經濟、原初社會),甚至連那些依循自由市場法則而壯大的、有可能威脅到其利益的民族國家都難以逃脫其制度性的宰制。

        無怪乎賈通‧艾旭教授謙卑地呼喚潘葛洛斯博士的到來。潘葛洛斯博士是伏爾泰小說中的人物。18世紀的法國,封建君主政體盛極而衰,封建貴族階級驕傲但財力日趨薄弱,社會地位日薄西山。相對的,反對舊傳統、舊制度、舊學問的理論蓬勃興起,伏爾泰即是歐洲思想史上啟蒙運動的代表性人物,其諷刺作品《贛第德》是針對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而來。萊布尼茲認為世界上一切現實都是自然的安排,是完全協調的,因而是盡善盡美的。贛第德的老師潘葛洛斯是萊布尼茲的信徒,可是贛第德遍歷歐洲苦難,不願相信世間是自然協調美好的,他認為,硬要說是美好,那一定是欺騙人民的謊話,為的是維護舊政權、舊社會、舊制度、舊禮教。但是潘葛洛斯博士對贛第德說:「我們必須耕耘我們的花園。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可能的世界變得更為美好!」

        當今中國的崛起是全世界都要面對的新局,或許,唯有經濟上的潘葛洛斯與政治上的馬基維利兩相結合,才有可能扭轉當今世界的困局,突破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因為經貿衝突而帶來的巨大災難。雖然台灣已經脫離原始殖民主義掠奪土地資源與奴隸勞動力的狀態,但是我們的悲劇如同山姆大叔一樣,從未從歷史中取得教訓,是否命定要在美國主導的地緣政治棋盤中繼續扮演一只任人擺布的小棋子?


(原文發表於2013年08月16日中國時報的觀念平台,在此略做修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