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尋根──阿力蠻說故事序

文/施朝祥

  阿力蠻身體壯碩,皮膚古銅色,看起來就是太陽的恩賜,台東的霧鹿部落人,在人類學上的分類是布農族,不過阿力蠻搞不清楚自己在人類學上的分類是什麼?

2013-08-13_232231 


     阿力蠻還在軍旅生活時,即開始思考,如果要回台東的部落,在自己長養的土地上,可以為部落作些什麼?作什麼樣的事才是有意義的。

  阿力蠻不斷地追尋,在許多友善農法的農場中實習,去年終於回到部落開始用種植作物,並在今年初終於有了第一批作物收成,開始走向友善農法的第一步。

  除了友善農法外,阿力蠻更想法找回部落原來的生活方式、生產作物的方式、部落的飲食文化。

  不過才四、五十年,農藥的使用,除了殺死了田裏的蟲,也扼殺了部落的種植文化與技能;化學肥料除了促進作物的生長,也加速了部落土地的酸化;消費文明帶來了,方便的生活,卻把壯青年都吸出去,現今社會快速發展,而部落卻不斷地蕭條。

  早年部落的人為生活所需,很多採自天然的自生植物,利用這些生物資源並妥善的保存下來而今在大量且豐富的物質生活中,這些來自於傳統生活的智慧卻被淹蓋。

  阿力蠻決心要找回部落原有的耕作方式、找回在地的飲食作物、香草作物、藥用保健植物、果樹、野菜、染料植物、蕨類植物等民俗作物。阿力蠻踏上歸鄉尋根之旅,開始拜訪族老,並在自己的田中開始進行嘗試…….





  後記:
  我在偶然的機會中窺見了這阿力蠻的事,覺得很有意思,就把它記錄下來。
  阿力蠻有個漢人的名字,不過我建議:把它丟到垃圾桶去,就沒有用他的漢名記錄他的故事。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大氣暖化 農民的新課題-專訪嘉義哈密瓜農

(文/劉欣恒採訪 施朝祥整理)

  世間上的事總有其規律,若能掌握規律,生活就會順心富足。但規律卻不是永恒不變?

  市場也有其規律,就交易量可以分為淡旺兩季,台語稱為大小月。鮮果市場則依民俗祭拜需求,在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時,會有較大的需求量,當然在農曆七月時的普渡更是需求暴增。至於水果禮盒市場,除了醫院探病外,在農曆過年和中秋節是最主要的時刻。果農想要能夠多賺一點,那麼這些重要的日子,就應會銘記在心,並依時節進行栽培。

  洋香瓜(Cucumis melo L.)屬葫蘆科一年生蔓性草本,已經有40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原產中東和非洲一帶,很早就傳到中亞,然後傳到中國西北地區;另一支傳到歐洲。十五世紀傳入歐洲發展成溫室洋香瓜,十六世紀傳入美洲大陸發展成露地洋香瓜。

  洋香瓜別名網仔瓜、澎湖瓜、哈密瓜、美濃瓜,台灣種植種類繁多一般把網紋型厚皮的叫做「哈密瓜」、光滑皮肉較硬的蜜瓜型叫做美濃或叫洋香瓜,品種可謂琳瑯滿目,不但香甜可口、品質絕佳,且外型美觀,能一飽口福,還可供觀賞。本草綱目目記載:甜瓜瓤止渴、除煩熱、利小便、通三焦壅塞氣、治口鼻瘡、暑日食之永不中暑,堪稱為果中珍品,最重要的是價格不錯,非常值得投資。

  19世紀日本從歐洲引進Muskmelon(網紋甜瓜哈密瓜),經過改良,2007年,在日本北海道札幌市,舉行了一場日本夕張哈密瓜的首次拍賣,其中最貴的哈密瓜竟然拍賣到了1箱(2個裝)200萬日元。據悉,歷史上的最高成交價為250萬日圓(台幣約92萬元) 。 

     日系哈密瓜可以獲得如此高價,最適合用來的作為頂級送禮水果。

       住在嘉義陳姓農民是個蠻豪爽熱情的漢子,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挑戰不可能的任務。當他還是新手農夫時,就勇於挑戰蔬果類中最難搞的美濃瓜。住在附近的親友,都覺得他瘋了,還有人特地跑來苦勸他,先從簡單的開始學習吧!沒想到,他一舉成功,種出好吃的美濃瓜,也讓親友們就此對他刮目相看。近一步又幫栗子南瓜在台順利成長,他又急呼呼的跳進日本種哈密瓜的研究之路。

      嬌嫩的日本種哈密瓜,剛來到台灣時水土不服,特別容易招引各種病菌「上門拜訪」。每天陳姓農民都要像醫生一樣,仔細檢查哈密瓜藤的葉片,再想辦法用酵素或其他無毒的方式,解決哈密瓜的各種「病痛」。尤其,堅持使用無毒的耕作方式,更加費工。

   陳姓農民對土壤的照顧在獨門酵素的努力下,土質從堅硬變得十分鬆軟,雖然土壤表面呈現稍稍乾燥的狀況,但是剝開表面,裡頭都是鬆軟潮濕的黑土。

   瓜棚裡整理得非常整齊的哈密瓜藤,不同於其他種類的哈密瓜,會將每一株留下兩顆的做法。陳姓農民為維護品質,每一株,只會留下最好的一顆。以確保留下的每一顆都很營養豐富、美觀漂亮。

2013-08-11_134936  

(▲PE布隧道式栽培哈密瓜。 圖/劉欣恒)

2013-08-11_135054  

▲因為太重了,所以每顆哈密瓜都會被細心的繫上繩索,猶如嬰兒背帶般,幫忙「托」住每一個「小寶貝」。 圖/劉欣恒

  在陳姓農民的細心照顧下,哈密瓜如其所願的順利成長了,生長狀況比原來預期的還好,大氣暖化提供哈密瓜的最佳的生長因子,讓原本要三個多月才會成熟的哈密瓜,縮短為二個多月,整整提早了一個月,早熟帶來了另一場災難。

  預計作為中秋節禮品送出的水果,提早了一個月成熟,不只但中秋節的月亮沒能跟上這腳步,連哈密瓜的包裝禮盒、行銷佈局都沒跟上這腳步。倉促中,包裝禮盒的計設人員連夜趕工,第二天馬上將樣稿送到印刷廠;行銷人員天天憂惱,只能靠人脈不斷地推銷,希望為這個因大氣暖化而早產的哈密瓜找到最佳的出路。

  大氣暖化為農作物的生產,投入了巨大的變數!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老農立傳-蘇光明:農民合作化走出新路


蘇光明夫婦和十個梨子達人共同經營在東榮農場。

2013-08-07_052433  

(▲蘇光明 圖/劉欣恒)


    年輕時的蘇光明以販賣農藥維生,那時到農藥公司受訓時,才體認到什麼是種植管理。在農藥公司的訓練中心,種有許多非常精準的實驗數據,對植物的生長條件的控制、養份肥料的使用量與生長間關係的實驗數據,都作了詳實的記錄與分析。特別是在農藥劑量的使用對病菌抑制及作物的反應都作了詳實的研究,打開了蘇光明對種植的眼界,瞭解到具有科學精神的栽培方式。

    有鑑於一般農民對農藥的不瞭解,只是聽信農藥商或是同業的說法,隨意地噴灑各種農藥,不但花了錢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還對土地造成的了嚴重的傷害感到非常難過,於是辭去了農藥販賣的工作,回到田間開啟科學化農事管理的教育工作。

    成立公田推廣合理農事管理

    蘇光明在自己參與的產銷班中,成立了共同管理的實驗田,由產銷班的成員共同管理,以防止別人認為有藏私之疑慮,並將生產過程完全記錄下來,比當時農民使用農藥的減少一半次數與計量,栽培出和其他農民一樣品質和數量的高接梨,希望透過公開與透明管理的方式,來教導農民如何科學化管理農事。有些農民相信了這一套的農事管理方式,但還是有許多的農民不願接受這件事,依舊不斷地噴灑各式各樣的農藥,彷彿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心理得到依靠。 

  自行培育微生物肥料

     在自然界中存有豐富的微生物,微生物能固定天然氮肥,轉化為胺基酸、蛋白質為肥分,溶化土壤中不溶性的磷酸鹽為磷肥,又能自行光合作用製造葡萄糖。

  微生物也可合成氨基酸、核酸等有機肥分,分解纖維、澱粉等高分子醣類為有利植物的低分子醣類,更能分泌各種有機酸、抗生物質、生長激素,以促植物生長、提高抗病力。

   對農作物生產而言,有些微生物會引起病害,有些微生物能幫助養分、水分之吸收。如果把含有某種活微生物或酵素的固體或液體製劑,施用在種子、幼苗或土壤 上,對農作物生產有直接或間接的幫助,不但可以增加植物營養要素的供應、還可以使土壤中養分的有效性提高、並增進根系之生長與養分之吸收以及使土壤維持在 良好生態環境下發揮功能等等的效用,均可稱之為「微生物肥料」。

2013-08-07_052414  

▲蘇光明的太太說:「兩人的認識是因為菌種對了!找到了天敵」(圖/劉欣恒)


  在經由農業行的科學的訓練後,蘇光明也瞭解微生物肥料的種要性,於是開始自己培養各式各樣的菌種,也因為培養菌種而認識了另一半,蘇光明的太太說:「兩人的認識是因為菌種對了!找到了天敵」

  和消費者建立關係

    民國八十餘年,蘇光明體 認到農民光是會生產是不夠的,農民要進一步和消費者建立關係,讓消費者瞭解農民的生產過程的付出、讓消費者體驗收成的快樂,於是再和雲仙洞大料坪的農民們 開始果樹認養的活動。當許多人都還在認為,讓消費者來園子體驗是很不理智的事時,一般農民會說:「生雞蛋的沒,放雞屎的有。」

    並不是所有的社區農民都認同這一份想法,剛開始那幾年,每次要舉辦活動前,都要去向沒有參與果樹認養的農戶拜託,希望不要在活動舉辦前噴灑農藥,以免農藥的惡臭味,讓活動參與者產生負面觀感,經過幾年來的努力,社區的農民都會主動的配合了。

    另外,為了讓消費者親自體驗的形式和安全考量,十餘年來不斷地改進。為了不讓消費者摘梨子時用剪刀等工具,以免發生意外,經大伙會議後決定改變單粒套袋, 讓消費者只要用手輕輕一轉就可以把梨子採下來。雖然單粒套袋,在工序上比一般套袋麻煩許多,但仍是值得使用的套袋方式。

    對於老人、身心障礙者也有地勢較為平坦之處,讓行動不便者也可以和常人一樣享受親自採果的樂趣。

    十餘年來的努力,漸漸的受到企業與政府的肯定,也為此一活動提供了更多的資源與協助。農民和消費者的接觸,提供消費者所不知的農業技能與知識,也讓社區的農民成為梨子達人,感受到身為一個農民的驕傲。

    其實,消費者的體驗之旅對農場的直接收益並不大,有時還會因為消費者的無知,造成農場更大的損失,但卻因為建立了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關係,而成為宅配的穩定客源。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好品質的產品,才能讓梨子產業在一片低迷中,維持一定的銷售量。

  蘇力颱風來襲

  此次蘇力颱風來襲,造成農友許多未收成的高接梨果實掉到地下,或是撞傷、擦傷,農民怕見景傷情,在颱風過後一直不敢進入園子察看災情。

  風災一直是台灣農民必要面對的風險,對一年一收的果樹而言,這是個很沉重的負擔。為了減少農民的損失,蘇光明協助找到有意願的酒庄,將這些無法以鮮果賣出的高接梨釀造成酒,並以拆成的方式和結算,以免造成二方的太大壓力。

  除了釀成酒外,在中醫上梨的功能「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

  生吃梨可以明顯地解除咽喉乾、癢、痛、喑啞,以及便秘、尿赤等秋燥症狀;而熟食梨可滋陰潤肺、止咳袪疾,對喉嚨有很好的潤澤、保護幫助。

  東榮農場也將高接梨和中藥材熬製成的「秋梨膏」,使梨子可以找到新出路。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內需才是部落農業之道-友善農法農業學程之六

文/施朝祥

  「部落農民的農產品,要先送到十三公里遠的東勢,再用大卡車運送到一百五十多公里遠的台北果菜市場拍買。

  然後,再買不知從何處而來,賣到東勢,經由菜車送到部落來的菜。這一往來,是多麼地不合理,經過這麼遠路程的運送,經過那麼多次交易,這些都需要資源與利潤。

  中間要被賺這麼多手,部落農產品便宜的賣到都市去,再買不知何處來的昂貴蔬菜,這怎麼會賺錢呢?」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理事長林建治語重心長的說。

2013-08-02_190528  

     瞭解到部落農業問題的根本,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決定以生產內需為主的農作物,種植部落廚房所需的食材為主,讓農產品不用賣到百里外去,也不用再買那些不知從何而來?不知陳放多久的食物。部落生產部落所需的食物,有剩餘的農產品再賣到外地去,如此才符合食物哩程,要生產給自己部落的族人,種植作物就不必考慮賣相、不需要用農藥,也不會造成污染,雖然污染的水都會流向都市去。


  在一系列「友善農法農業學程」,讓大安溪沿線部落的農民與新生代,瞭解了各式各樣友善農法。聽的越多反而越模糊,不知要用那一種方式來栽培作物。


  本週課程,開始以實務工作為主的課程,特別聘請布拉姆農場的andy當業師,陪部落的農民開始種植作物。

2013-08-02_190545  


     在課程中,許多的農民才知,原來種植作物不能用想像的,而是要瞭解作物的特性,依其特性而栽培。

  很多農民都誤以為,在買菜苗時越大越好,殊不知菜苗越大,根系越扭曲變型,反而越不好照顧。許多部落農民都認為,四季豆不要在一個地方種三顆以上,當幾顆互相糾結時,還特地去把它分開,以免太擠而生長不好。Andy反而說,四季豆在一個地方要種十顆,而且越糾結盤纏,四季豆越能發揮出本能,反而生長得更好。

  在實務的討論中,每個農民都可以侃侃而談互相交流,達到真正學習的目的,接下來要開始種植作物了,就從育苗開始。

  邁向部落內需型農業的開始!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雲林三小市集:幫助農民、農村,從傾聽開始

文/姜盈如

三小市集每個禮拜天開市,在斗六一個稱作三小棟的地方,到現在共一年多,已經是雲林當地的一個特色了,三小代表「小人物、小土地、小滿足」。其中一位創辦人李宜倩,直到去年還是雲科大創意生活設計系大四的學生,去年因為做畢業專題的關係,剛好四位同學加上系上老師,與雲林縣政府合作一個「老空間活化案」,這裡有三棟紅磚屋,以前是一個民防管制中心,也就是一處警察使用的空間。

2013-07-29_185706  

一開始他們開了一間小農福利社幫農夫賣東西,還有一間咖啡店,於是在活化這裡的過程認識許多雲林有趣的人事物,後來他們想要讓這個地方聚集更多的人,讓這裡的有機農業有一個交流的平台,也覺得雲林沒有一個好玩的市集有點可惜,於是開始辦市集,起初從詢問其他農夫市集的志工開始,請他們推薦雲林的農友,於是慢慢認識更多的農友。


他們先找「友善耕作」的農夫,邀請他們來了解市集的合作方式和理念,再到產地去拜訪,這裡除了有生產者,也有優質的加工農產品,例如醬油、麵包還有其他食品,他們稱之為「永續手作」,這些市集的農友除了來自雲林外,還有從嘉義、彰化、南投來的農友,有很多是農友介紹,他們才前往邀請參加市集;三小中的「小人物」會在每個禮拜天分享經驗,「小土地」則是田間的小旅行,例如黃豆認養、採地瓜等,今年也有五場的好田認養活動,七月時,市集裡又搭建一個傳統灶做為「料理廚房」,讓人品嚐新鮮在地食材的「小滿足」。


除了三小棟外圍的三小市集,裡面還有三個年輕人利用三棟老空間來創業,一個是「小農良倉」,販售各種在地的友善農產品,還有一間「穀日‧小農餐桌」,他們用在地的雲林小農所生產的食材做成冰品和輕食,最裡面的光感空間則是一個影像設計的創作室,時常舉辦攝影工作坊與分享會,光是這三間三小棟加上市集就已經有種「小華山」的感覺,聽李宜倩說後面還有很多舊警察宿舍,她希望之後能聚集更多雲林的回鄉青年,將這裡打造成一個雲林農業文創的基地。


李宜倩說現在市集的消費者大約六成是在地人,四成是外地的遊客,希望之後可以除了年輕人外,用更多有趣的方式,讓更多不同年齡的族群都能來到這裡,甚至可以把這裡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也許不會常常買這裡的東西,但會想更了解這裡,無論是參加活動或是什麼,或是推廣每個人在自己的家裡種些小植物。


但是要如何把這樣的概念傳遞給更多人,尤其是雲林這個地方。雲林是很重要的產地之一,但也是農藥、化肥大量使用的地方,但是很多人對這件事並不是那麼在意;雲林有很多的年輕人,有雲科大、環球科大的學生,希望可以用有趣的方式,如結合設計和藝文,讓大家認識農夫的價值,其實很多農友都深懷絕技、有很多很好的點子,農村也有很多的美食,還有很多設計的思考值得學習,只是大部分的人沒有發現;我們經營這個平台,也是希望「讓農村的聲音和想法被聽見」,而不是單向地認為農村或農民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從傾聽開始,也許會發現什麼可以合作的地方。


就像好田認養活動,是和農夫一起討論、一起做的活動,有了之前的經驗,發現其他農夫也可以一起辦這個活動,之前舉辦了二崙的原味蕃薯園和黃豆田的認養,有預購和參與(旅行)兩種,像黃豆有三個多月的種植時間,這位農友雖然沒有固定種黃豆,但是他嘗試推廣大家去種黃豆,我們召募一群消費者,分面積來認養這塊黃豆田,跟農夫一起,從種植到採收大約有三、四次的活動,讓消費者下鄉來參與,也收到土地上的黃豆,黃豆田是否經過驗證或是收成多或少的黃豆,其實對這些參與的人而言並不是那麼重要,而是參與的過程,和知道了這個農夫、這塊田,還有這個農村的樣子,嘗試用這種方式,讓農夫可以找到一群願意支持他們的人,而這些人回到都市、自己的家園後,可以把這件事分享給更多的人,讓更多人了解農作物背後的價值─「我們需要有農夫、農田、農村,才能持續吃到南瓜、小黃瓜、地瓜、芋頭、……」。


八月時即將跟麥寮的一位農夫合作,這位農友固定種植黃豆,黃豆的固氮效果對土地很好,透過這樣的活動希望能讓更多農友嘗試去種黃豆,也讓更多消費者知道臺灣本土黃豆的意義和做法,像很多人不知道大部分的黃豆是來自毛豆老了之後乾掉就變成黃豆再採收,之間大概差一個月的時間,雖然聽起來黃豆很好栽種,但其實蟲很多,若遇到下雨也很難採收,所以「要吃到有機的黃豆是很不容易的」,好田認養活動的費用是回饋到農民生產該作物的成本,這個活動的意義也是讓消費者和農民一同面對種植的風險,我們希望可以做更多農學推廣,之後也希望能幫助農友經銷農產品。


今年的好田認養有雲林二崙的地瓜、麥寮的黃豆、大埤的酸菜,原本西螺的一家柴燒醬油也在今年的好田認養計劃中,由於他們打算將黑豆從進口的換成臺灣的黑豆,可是轉換原料的風險可能會使釀造的品質不一樣,所以希望讓更多人知道他們要轉型了,這就是原本活動的概念。李宜倩說現在好田認養的面積都不大,若未來能擴大面積,除了必須有一個網路平台紀錄這些過程,多出來的收成量也能透過網路銷售,希望將增加的收入回到社區或農友,以及協助做為市集和平台經營的公積金。


雲林大埤尼姑庵社區的酸菜田不是單一農友的田,而是社區的公田,李宜倩之前因為參加CITA的活動而認識一位酸菜爺爺,他是尼姑庵社區的理事長,這個鄉村的社區和其他地方一樣,都有許多的老人,那裡原本是他的田,他將田捐給社區,帶著老年人一起種芥菜、醃漬無毒酸菜,讓老人有許多活動,是屬於社區的產業;李宜倩說因為做酸菜的過程很複雜,若大量做很難注重到細節,所以他們只有做小量,講究健康、衛生、低鹽,大埤社區能夠一起做酸菜,我們相信也許其他社區也可以做,希望透過這個活動,大家能夠一起來種無毒的芥菜、做無毒的酸菜;她說自己以前很討厭吃酸菜,覺得味道很奇怪,知道了這件事之後,吃飯的時候只要看到酸菜,就會很想吃吃看,「看來無論是農學教育或是其他的問題,只在於資訊的傳達和實際的了解,當親身體會後,與生活中人事物的隔閡都會瞬間消失,甚至樂在其中」。


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

巨峰葡萄美味後的農民種植風險

/施朝祥

    前些日子我去拜訪朋友芙蓉大哥,他很熱情的拿出巨峰葡萄招待我,看著盤子上的葡,果粒碩大看起來每個都有10公克以上,白色果粉濃郁勻稱,還特地拿出糖度計,驕傲地說:「這葡萄甜度至少22度,有時還會到達24度。酸度也剛好,是最好入口的酸甜比。」

    我看著糖度計的洞口,看到藍色的色條到達22度,證明芙蓉大哥所言不虛。我的眼睛看著這美味的葡,但我的味蕾緊緊閉鎖拒絕開放、食指動彈不得、嘴角在抖動卻說不出話來。

    芙蓉大哥看著我沒有進一步的動作,誤認為是我太客氣了,就進一步的說:「都是老朋友了,就不要客……
      ***       ***
    巨峰葡萄是葡萄的一種,亞洲所生產的葡萄之中形狀最大的種類,故在日本又叫作「葡萄之王」。1937年時,由日本的農學者大井上康靜岡縣下大見村(今靜岡縣伊豆市中伊豆町)的「大井上理農學研究所」開始將澳洲品種「センテニアル」與日本岡山縣產的品種「石原早生」進行交配。

    位於亞熱帶地區的台灣,要種植巨峰葡萄就必需要使用大量的農藥。有位MOA在服務二十餘年的陳姓農民表示,幾年前他希望可以種植有機葡,當年就報名有機葡萄種植,上課的第一天,授課的老師就問學員『驗出十支農藥的請舉手!』沒有人舉手。

    授課的老師接著問:『驗出二十支農藥的請舉手!』有一個學員很不好意思的把手舉起來。

    授課的老師接著問:『驗出二十三支農藥的請舉手!』多數的學員都把手舉起來。

    巨峰葡萄一種屬於溫帶的水果,要將他種植在亞熱帶確實有難度,台灣目前適合的是一種野生的品種,可是那果粒小小的,口感又酸酸的根本不好吃。

    自從聽到那農民說完後,我對巨峰就開始思索,一種還沒被台灣馴化的葡萄品種,就這樣被大量種植好嗎?

    前年又發生了「南投信義鄉中毒四死案,確認禍首是因為葡萄催芽劑,把葡萄農友都知道的祕密催芽劑「二氯乙醇這種廉價的化工原料搬上檯面毒物專家說,這是一種含劇毒 的違法農藥,只要少量就會導致全身抽搐,造成呼吸系統衰竭,最快3個小時內,就會死亡 ,而且目前並沒有藥物可以有效治療,明明一種不合法使用的劇毒農藥,偏偏農藥行卻仍然 買的到。

      ***      ***
    最後,我還是拿起了萄葡大口吃食,並說:「感謝芙蓉哥,這麼精心地準備這難得的巨豐萄葡。

    我還是希望,農民可以在安全的條件下生產食物!

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及時雨

◎施朝祥
  凡事來得好,不如來得巧。入夏以來,每日的午後陣雨為炙熱的盛暑帶來一陣涼意,那日的午後陣雨更化解了一場尷尬。
  近年來,節能減碳已成為一股時尚潮流,許許多多的活動,也都會想辦法把希望成為環保愛地球的一員,某商會為了環保愛地球,特地選在農場舉辦一場的活動,活動中也請來幾個友善農法的農民設攤位,讓參與活動的會員們,也可以直接向農民購買食材。
  為了活動,農民四點多就起床,採菜、包菜,並趕在八點前到達會場進行擺設佈置等工作。
  ***
  在活動中,農民就聊了起來。皮膚黝黑的黑豬說:「kiki怎麼辦?我是不是要多下些肥料才好。」
  Kiki疑惑的回答:「為什麼要施用那麼多肥料呢?施用肥料過容易產生硝酸鹽問題,而且肥料施用過量殘留在土地也不好,會造成污染。」
  黑豬:「可是不用肥料種出來的菜醜醜的,賣不出去怎麼辦?」
  Kiki:「沒有人買愛護地球方式種出來的菜,不是施肥量多寡的問題。而是農民生產食物這事沒有被重視。你應該教育顧客,讓他們瞭解自然農法種出來的菜長什麼樣子,而不是用量各種方式去買足消費者的需求。」
  黑豬認為教育顧客是很煩又沒有成效的事,不想和kiki繼續討論下去,這個談話就嘎然而止。
    ***
  大會結束前,大會請kiki發表談話。
  「剛剛有農民說:『菜都沒人買?』,農民以環保愛地球方式生產出來的菜,一把35元,許多人看了都嫌難看、嫌太貴。環保愛地球不應是一句口號,而應落實在生活中,我們要尊重大地的給予,而不僅僅是看菜色好不好!
  每當LV、Prada出新款時,就會有人漏夜排隊,拿大把的鈔票去求搶購,而對一把35元的菜嫌東嫌西。一個包包二萬元,就可以讓一個家庭吃二年的菜,大家對菜斤斤計較……」
  話還沒說完,許多與會的人臉色已開始凝重,在旁擺攤的農民也暗自心驚,kiki這番發聾振聵的諦實語,會不會把事情搞壞了!
  天空突然飄下了雨!
  參與活動的人們鳥獸散,留下工作人員收拾善後。
  農民也收拾擺攤上沒賣出去的菜,突然向我說:「少年吔!你有煮菜嗎?這菜送你!」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都市人卡勇

 施朝祥
早上六點多,被吱吱喳喳的聲吵醒,原來是隔壁採收萄葡的女工們正在數落家中的男人。雖然睡意乃深,但是女工的聲實在太大,只好起床梳洗。
隨後,發現右邊園子的女工也在採收辣椒,還有個妙齡的女孩也在女工之列,真是太神奇了!在農村這景象真是太難得了一見了,不禁多看了幾眼,心裏不斷地納悶,怎麼會有這麼年輕的女生還留在鄉村呢?更令人心驚的是,那園子不是昨天才噴灑農藥,怎麼今天就在採收呢?
近二周以來,每過午後,總是滂沱大雨的下。農人每在下雨後,馬上就補噴一次農藥,以防止病菌孳生,跟據農藥的規定,至少也要七天才可以達到採收標準,怎麼隔壁園子,才一天就在採收呢?
忍不住好奇地跑去問:「怎麼這麼早就在採收呢?」
  農人回答:「你知道現在市場一斤多少錢嗎?140元。二禮拜前一斤才85元,難得的好價格,好幾年都沒有出現過了,現在不採收,要等到何時採收呢?」
忍不住好奇地跑去問:「價格怎麼會這麼好呢?」
農人回答:「最近不是每天下雨嗎?很多園子的菜都爛掉了,跟本沒有什麼菜了,非常搶市,所以價格才會這麼好。若不是我每天認真地噴灑農藥,我的園子怎麼還會有東西可以採收呢?」
  我看著農人眉飛色舞地說著,還帶有一份驕傲的表情,心想:還要問下去嗎?
  最後仍然忍不住的問了:「這不是昨天早上才(噴)灑(農)藥嗎?」
  農人也不在乎的說:「都市人很勇吔!不用怕啦!都市人只在意菜好不好看而已,只要菜好看,價格在高都有人買。這我麻很不懂。」
  「其實農藥也沒什麼啦!昨天下雨,已經都洗掉了,還有什麼好怕的呢?」
  我點點頭默不作答的走了!
  回頭想想,每當有機農產品被驗出有農業殘留時,不論原緣就,都好像是犯了天條,罪不可赦;而貫行農法的農藥不合規範的使用,卻好像是應該的。
  都市人很的很勇嗎?那為什麼醫院越開越大呢?菜好看那麼重要嗎?還是健康比較重要呢?
  想多了,總覺得很多事是想不通,還是喝杯酒比較實在...

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紅茶新潮農──黃巖淇

◎作者:施朝祥

  身軀壯碩膚色被陽光曬得黝黑的黃巖淇,看起來像是個黑道討債的大哥,站著自有一份威儀,笑起來卻是另一番的腆腼。在社工系畢業,回鄉見兩老因經營茶園忙累,便決心著手經營茶園。

2013-06-09_154908  

(選自網路:攝影林子婷)


黃巖淇看到從前農藥使用過度,使得雙親身體漸漸不堪負荷,於是鼓勵父親轉做有機茶園。
  
多年來施用慣行農法的父親,剛開始很難接受,在化學肥料和農藥的加持下,茶葉的收成都不一定好,完全不使用真的可行嗎?
  
經過黃巖淇一番的努力說服下,父親終於同意試看看。黃巖淇也正試加入有機新潮農的一員。
  
不斷流轉的農園
  
西元1936年日治期間,成立「魚池紅茶試驗所」,日本人自各地引進紅茶品引進行研究,最著名的不外是印度阿薩姆茶種。
  
那時起黃家也開始種植紅茶,之後來全部砍除改種杉木,不久杉木再換成橘子園,之後橘子園之後是檳榔樹。
  
這是普遍台灣農民的寫照,為了更好生活不斷地更換各種經驗作物,如今環繞鹿蒿社區的山頭大多是檳榔樹,看起來很可惜,但不幸的是這些檳榔樹才是最賺錢的作物!
  
回鄉務農後的黃巖淇,決定種植家中以前所種植的橘子樹和檳榔樹砍除,種植最適台灣的紅玉紅茶樹種,並在紅茶樹間種上牛樟。
  
紅玉:台茶18號
  
台茶十八號俗稱「紅玉」,為農委會茶葉改良場以緬甸阿薩姆紅茶母樹與台灣野生山茶父樹,經過長達五十幾年的試驗研究後,挑選出最具特色的優良品種,為緬甸大葉種紅茶母樹和台灣野生山茶父樹的美妙結晶,於1999年6月經前省政府農林廳審查通過,正式命名為「台茶十八號」。
  
紅玉因具有台灣山茶的基因,具有奇特的香氣,沖泡後帶有天然肉桂的淡香,入口則留有一股清涼如薄荷的芳香感,相當獨特,是兼具香氣和甘美口感的紅茶,非常適合純飲。
  
紅玉獨特風貌葉片略圓,葉面呈小波浪,葉緣鋸齒小,新芽較肥大,呈現淡金黃色。紅玉紅茶以手工採摘、不切碎、茶葉呈條索狀、茶湯較琥珀色,第一口品嘗,有淡薄之薄荷及肉桂香。
  
在紅玉茶園中,黃巖淇信手摘下一心二葉的紅玉葉(見圖),並給大家立即食用。
2013-06-09_154931 
因為是不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的紅茶園中,大家也就放心地放入口中。在囓咬咀嚼時,口中紅茶特有的苦澀味,喝下白開水後,會有紅茶的回甘味。
  
黃巖淇表示,生吃時,越苦澀的葉子,所製成的紅茶,風味越好。
  
同樣身為農民的Andy很好奇,紅茶何時澆水,及如何澆水等農事問題,就問了黃嚴淇這個問題。
  
黃巖淇:「原則上,紅茶是不澆水的,而且土壤越是乾旱,則茶葉品質就越好,這和烏龍茶剛好相反。不過幾個月前,因為久旱不雨,怕紅玉茶死亡,才勉強補一點水給這些茶樹。」
 
大地回復生機
  
經過幾年的努力,前些日子,黃巖淇在整地時發現有蚯蚓,土壤也開始使變得鬆軟了!
  
長期以來,土壤被化學肥料和農藥荼毒,累積在土壤中的毒素,已慢慢地減少了!土壤正在回覆生機,朝向更為友善的方向發展。
  
沒想到除了土地恢復生機外,頂馨紅茶的18號紅茶茶品優異,榮獲魚池鄉金質獎及優等獎,足見品質優異不在話下,可說是天道酬勤。
  
包裝與行銷
  
在黃巖潢家中的櫃子上,陳放有相當吸睛的精美包裝。黃巖潢拿下來給大家觀看,原來是去年得獎作品的紅茶,經過農會的包裝後相當吸睛。
2013-06-09_154943 
榮獲魚池鄉金質獎及優等獎,亦經農會認可收購,但是農會的包裝方式,和素有環保理念的黃巖淇有一點點難過。精美的包裝當然會吸睛,包裝看起來落落大方,但內容物只有四兩(150公克),難免令人有過度包裝之虞。
  
黃巖潢希望顧客只要最少的包裝就好,當然為了配合送禮,還是會有各類的配套包裝。
  
如何喝紅茶
  
一般人認為紅茶是西方茶品,茶葉型態多為切斷的碎型紅茶(BOP),少有全葉型。鑑於國人獨鍾全葉茶的飲茶習慣,茶改場特別研發能凸顯台灣紅茶獨有特色的中式泡法,結果發現各種台灣紅茶中,以台茶十八號「紅玉」最適合中式沖泡法。
  
紅玉是被日本知名茶葉專家讚譽具有「台灣香」的紅茶。紅玉怎麼泡最好喝?以熱水溫熱茶壺與茶杯,再將茶葉置入茶壺內,以煮沸的熱水沖泡。第一泡約卅至四十秒就應倒入茶盅,以維持茶湯濃淡均勻,之後每次浸泡時間約順延廿秒左右,即可倒出飲用。
  
沖泡紅玉紅茶前,應先以熱水溫熱茶壺與茶杯,再將茶葉置入茶壺內,茶葉量約為茶壺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左右。熱水溫度約攝氏九十至九十五度。第一泡約卅至四十秒就應倒入茶盅(茶海),以維持茶湯濃淡均勻,之後每次浸泡時間約順延廿秒左右,即可倒出飲用,每份茶葉約可沖泡三、四回。
  
黃巖淇表示,除了種茶、園藝外,最喜歡帶人到茶園、有蟲看蟲、沒蟲看茶,來場家庭與自然的對話。黃巖淇說:「不噴農藥,民眾放心、我們自己也放心。」
2013-06-09_154954 

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部落廚房的小米播種儀式

施朝祥

『小米播種』,表示對未來的希望;對過去的緬懷。
4  
(圖片來源:好食機農食整合)

從 九二一大地震以後,來自遠方的朋友和部落原位民共同成立了『善協會大安溪部落共同廚房』,廚房最早概念是學習泰雅Gaga共食共做傳統生活機制,從共同廚 房一起工作一起吃飯的互助精神開始,由部落自主解決部落生活問題。部落共同廚房恢復部落共食分享的傳統,並開始各種嘗試和努力,從泰雅美食、傳統編織手工 藝品、部落體驗營……

幾 年前部落共同廚房,開始走向土地,開始自然生態農法的小米種植,透過了農事的工作與換工,促進了部落的情感與公共討論。依循泰雅族gaga播種祭的儀式, 遵循著老人家的教導,守夜、埋小米露、祈福。在小米播種的前一晚,把第二天播種完成後要分享的小米酒埋在土裏,並要守夜火,原本應是地主一個人與土地喃喃 細語,現在已了有不一樣的新文化,部落熱情將守夜火轉化為談笑風生…
2  
(圖片來源:好食機農食整合)

深耕德瑪汶協會理事長林建志表示:「自己比其他人更為幸運,雖在九二一大地震夫去家人,但也讓他可以回到部落,重新認識部落,並和朋友們一起努力,鼓勵族人重新與土地連結建立信心與尊嚴。」
3  
許多部落年輕人表示,雖然在部落出生,從來也沒有想過會回到部落,雖然在部落長大,但對農業卻完全不熟悉,如今不但回到部落,更進一步的瞭解部落參與的文化,回找生命中缺失的那一塊。

小米播種與種植,也找回了古老的生活智慧,從長老的口中得知如何防鳥害;為防止播種密度太高,從老人的智慧中,找回播種時,在種籽加沙的播種法。小米的播種,喚起了老人家古老農法,也讓老人們找到了生命中的信心。
5
小米播種完成後,大家分享一杯昨晚埋在土裏的小米酒,並開使分享與討論。

Andy的到訪,帶來了深耕淺種的友善環境農法,解釋了為什麼不用肥料可以讓農作物成長?為大家開了一扇農法的新眼界,並引發一連串的討論,到底在土地落差大的地方,是否適合這樣的深耕淺種農法呢?
6
今年,部落共同廚房除了小米播種外,更進一步和「好食機」一起合作建立部落農業自主的平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