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十月九日報導,爭議長達18年的農業外勞政策,農委會主委陳保基首度鬆口,台灣部分農業的確有引進農業外勞的需求,農委會將遵守「限業限量」原則評估,分階段開放引進,解決農業長期「農工荒」的困境,提升農業競爭力。
言下之意,此乃大勢所趨,而且只要有農業外勞,就可以提升農業競爭力?
每次開放外勞都是藉口:美其名是粗重危險工作沒人做。但是實際說穿就是剝奪本國勞工就業機會,讓企業主剩掉人力成本,在低工資、低工安、低人道的工作環
境下,對外勞進行國際壓榨,換取企業更高的利益。常常有企業,將本國勞工技巧性排除在外,讓外籍勞工在層層剝削下,前來異鄉受苦,真正肥了是那些為富不仁
的官吏與的企業。
外勞政策真的有利企業提高競爭或起死回生嗎?從近幾年台灣經濟衰退,中小企業轉型失利,許多人力密集的夕陽產業,早就放棄引進工業外勞,直接在台灣收工
關廠,前往人力成本低廉的國家設廠生產。現今引進的外勞,集中在離不開台灣土地的工程外勞,大量外勞充斥在這些走不掉的工程之中。至於工業勞工的分佈,多
數集中在投資龐大受到投審限制,難以轉往他國的企業,以及一些漸漸失去競爭力的中小型工廠之中,外勞政策無異成為一種交換籌碼,用以留住大企業或挽救小工
廠。
那麼農業外勞是要決解缺工問題嗎?農業真是沒人要從事工作嗎?
從今週刊「清大畢業生 為何淪為澳洲屠夫?」的報導,「在這裡認分地出賣勞力兩年,然後帶著兩百萬元回家。」時薪有十九元澳幣,每周大約能賺八百元澳幣,差不多是新台幣兩萬四千元;一年五十二周,收入應該會有一二五萬元以上。照理說,每年存個百萬元並不算難。
二相對照下,不禁令人懷疑,農業是沒人作,還是薪資結構出問題?
另一篇報導:農委會有意引進農業外勞,勞委會持不同論點並強調,勞委會指出,農村長期以來面臨人口老化、農業人力斷層的隱憂,但農委會應思考的是,如何
將年輕人力導入農業產業。尤其,農業是台灣最根本的民生基礎,如何輔助產業升級,進行產業與人力結構調整,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一昧仰賴引進農業外
勞。
農業外勞和一般外勞一樣是否引進,應要國家整體考量,在沒有勞動力的情況下方許進口,而不是在買不到廉價勞動力時就進口,現今政府應反思的是,為何沒有年輕人投入農業及傳產?是否薪資、勞力不成正比,導致年輕人不想幹活。
台灣薪資依主計總處最新統計,今年的實質平均薪資三萬六千元,一口氣倒退回十六年前的水準,還比十年前少六%,更讓人擔憂的是,除了「22K」之外,
「派遣」已經成為拉低台灣薪資的主要原因之一,國科會調查派遣平均薪資,只有二萬六千八百元,是另一個箍住年輕人薪水的魔咒。
一方面我國薪水持續低迷,另一方面又以解救農業和傳統產業而不斷開放外勞,政府只照顧強勢企業,而忽略廣大人民的需求,如此擴大台灣內部的貧富差距作法令人扼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