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築夢系列文17:寓教於農-不止是文字上的認識

文/施朝祥

  在我內心深處,希望每個人都至少會種一些菜,除了自己種的菜吃起來特別可口和安心外,更可以瞭解作物的生長過程,還可以得到許許多多的樂趣與成就感,而且買菜時,也更能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菜,可說是一舉多得。

  為了推廣這樣的理念,我設計了「從種子到餐桌」的活動計劃,準備帶一群小朋友種植作物。

  星期一時發下學習單,學習單上有二條題目:一是你希望有多大的地?二是你希望種植什麼作物?


  看學生們在寫學習單,其實很好玩,所有的學童基本上沒有任何面積的概念,所以會跑來問:「老師一甲是多大,我可以種一甲嗎?」

  或是問:「那五分地呢?」、「我可不可以種五坪呢?五坪是多大。」

  之後,學生們又開始問:「老師我可以種什麼呢?」

  我請他們到對面的賣種苗處尋問,現在種植哪些什麼作物是當令的。

  學生們就開始到種苗店尋問,那些是當令的作物?要如何栽種?好栽種嗎?
  
  學生們其實是連吃什麼都不懂,除了知道市場可以「買」,對食物完全不能瞭解?不知當令有什麼可以吃?不知道食物從何而來?不知食物如何生產出來?

  除此之外,學生在學校中沒有學過生活技能,對於面積除了文字的認識外,不太和生活搭上關係,學生們用「甲、分、坪」等面積單位名詞,而學校的課本卻是用「平方公尺、平方公分」,當然還會出現「公畝、公頃」之類的,但是卻是和生活有些距離。

  學生還問:「蒜要怎麼種?蘆荀要怎麼種?……」

  我除了說明種法的名詞外,還要加上動作,才能讓他理解那詞的意思。

  這場活動中,學生開始產生要和生活有關的能力,這個能力,不止是文字上的認識。

此次活動與九年一貫能力指標相關部分:
(6) 健康與體育:2.人與食物
(7) 社會:1.人與空間
(9) 自然與生活科技:1.過程技能、2.科學與技術認知、3.科學本質、4.科技的發展、5.科學態度、
          6.思考智能、7.科學應用
(12) 生活:1.認識周圍環境、7.發展科學過程技能、8.提昇科學認知、9.涵養科學精神
(14) 環境教育:1.環境覺知與敏感度、2.環境概念知識、3.環境價值觀與態度、4.環境行動技能、
       5.環境行動經驗
(15) 家政教育:1.飲食
朝祥築夢全系列請點此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建立孩子自制力的美式方法

SANDRA AAMODT、SAM WANG原作 施泰翔翻譯

似乎每年都會有新書上市,藉由家長對於進行親職教養的不安來大發利市。去年有蔡美兒的《虎媽的戰歌》,今年則有杜克曼的《養大小孩》。

不過,與其嘗試著仿傚我們認為在其他國家採用的嚴格教養方式,不如考慮採用成功的普世教養法則會更為有益。就如中國與法國的家長,美國的家長可以透過與孩子合作,來為孩子培育出強健的心靈 。
不 論在任何文化,能否培養出自制力都極為關鍵。這項依附在前額葉皮質發展的能力,為心智的彈性,社交的技能,紀律的培養都提供了基礎。這項能力的好壞可以預測一個人在教育,職業發展,與婚姻上是否成功。事實上,孩提時期的自制力比智商在預示未來學業成就還要加倍重要。相反的在小學階段就缺乏自制力,會增加成年後陷入財務困境、犯罪,成為單親家長,以及淪為藥物成癮者的危險。

傳統亞洲學生的成功,部份是歸功於他們在幼年時就能展現出良好的自制力。在一份研究中,孩子被要求一邊看著朝右望的臉部照片,一邊往左邊看,以測試內在控制力的發展。結果顯示,中國的學齡前幼兒比美國小孩還要成熟了有六個月之多。另一份研究發現在這樣的測試下,韓國小孩的表現跟比他們大了17個月的英國小孩旗鼓相當。

就如同許多的大腦機能,自制力能從練習中培養。中式教養方法強調對孩子的訓練,在密切監督孩子的表現同時,也積極的提供支持,同時還提供孩子努力的動機。不論是家長或孩子都因為這樣的教養方式而付出了重大代價。東亞的學生花了大量的時間苦讀 - 在南韓,平均時數是每天14個小時。由於家長施加的壓力是這樣強大,當地的政府還得雇用監查員來實施私人家教活動不能超過晚上10點的限制。

在《養大小孩》一書,杜克曼女士對於巴黎的家長能教出不會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或在遊戲場打架的小孩頗為欣羨。她將法國的孩子之所以能表現良好,歸功於諸如他們被強迫遵照既定的計畫表,以及必須靜靜的等待大人的關注。不過這種養育理念在學校體系中,反映在強調記憶的強化課程裡。法國的小孩在12歲時就被分流到不同的教育系統中,這種措施強化了家長的社經地為對孩子教育成就與求職的影響,因而遲滯了社會階層流動。

對美國的家長來說,很幸運地,心理學家發現了孩子可在沒有外部壓力下學會自制。不只是家長或老師,孩子自己也能對良好行為的塑造發揮強力主導力。關鍵在於引導孩子們積極參與遊戲、社交,以及尋求其他的成就的內在動力。在孩子享受其中的活動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以提升學習成就,同時降低壓力荷爾蒙的分泌。壓力荷爾蒙會阻礙學習,增強焦慮,嚴重的狀況下,影響還可能經年不退。

有效的建立自制力的方式結合了享受樂趣與難度漸進增加的挑戰。與其強迫孩子進行他們不樂意參加的活動,不如順著他們個人的傾向進行安排。當孩子們從自己能樂在其中的活動發展自制力,家長就不需要在一旁盯著不放了。找出能激發孩子強大熱情,不過也需要費心力從事的活動吧。不論是玩棒球統計學或製作影片上傳youtube(不是被動的當觀眾),孩子熱情投入的興趣建立的心智持續力同樣可以運用在寫數學作業上。

孩子可以在遊戲中練習成年時會大有用處的能力。年幼的孩子可藉由精密也需要運用大量想像力的遊戲,如在玩扮家家酒時演醫生或消防員,來發展自制力。從事學齡前教育的教師,可藉由簡單的技巧來提升孩子的自制力 - 如在紙上畫一副耳朵提醒孩子該輪到他靜下來傾聽了。頻繁的練習至為關鍵。蒙台梭利學齡前兒童教學法將自制力培養納入日常教學活動裡。

學習第二語言也強化了心智運用的彈性,因為不同的語言互相進行干涉,同時孩子也必須判斷用那種語言能夠跟談話對像溝通。在必須互相衝突資訊的干擾下做出判斷的測試中,如要受測者指出用綠色塗成的"紅"字,使用雙語的孩子表現的特別好。使用雙語的小孩甚至在一歲之前,就表現出更擅於學習抽象規則,或者將之前所學的規則顛倒過來運用。可看出持續使用雙語直到成年的人都終身享有這樣的優勢。

有氧運動可增加前額葉皮質活動,是另一項增加認知彈性的方式。亞洲人流傳的需要高度集中力以及嚴守紀律的運動,如武術,瑜伽,與靜坐,都有可能帶來進一步的益處。儘管家長時常擔心體育活動會浪費掉原本能運用在課堂學習的時間,對多項研究的分析中反而指出,有強力的證據支持,體能活動提升了學業表現。

制力與社交技巧的關聯是雙向的。幫助孩子認知自己的情緒以及在行動前想過可能的後果,能增強不論在家裡或在教室中的自制力。根據對213份共有
270,000位從幼稚園到高中學生都參與的研究,增進社交與情緒控制能力發展的學程與針對學科進行的教學改進,對增強學業表現有同樣的成效。

孩子們的起步各自不同,不過都同樣能因建立自制力而得益。雖然許多孩子在家庭裡就培養出這樣的能力,不過被飽受精神壓力所苦的家長養育下,所成長的孩子,能發展出相關能力的機會是相對有限;而一些為學齡前兒童設計的教育課程,可為他對日後的就學做好準備提供莫大的幫助。另外,平均而言,男孩子發展出自制力的步調比女孩慢。不論起步的快慢,培養自制力對生涯成就的提升是有好處的。

有一項觀念美國的家長可以向亞洲和法國的家長學習:沒有必要硬是用盡辦法支撐孩子自尊心。孩子是不會得益於儀式性的空洞讚美的,如在各地美國遊戲場都可以聽的到的「幹得好!」中法的家長甚少讚美小孩,不過成長在這些文化中的孩子並不會顯著的缺乏自尊。更有效的方法是讚美孩子實際努力的內容。「你好聰明」並未指出下次要怎麼做;「哇,你持續不懈的挑戰數學難題直到解出答案!」則明確指出了父母希望看到的表現。傳遞高度但做得到的期望給予孩子們走向成功的工具 - 這是獲得真正自尊的最佳徒徑。

讓孩子自發的建立自制力發揮了傳統美式文化的強項。能被自發性的動機激勵為孩子帶來其他長期的正面影響,如擁有獨力思考能力與勇於表達。

幫助各位的孩子自我管理而非仰賴他人的指示行事,能對他們成年後的人生帶來莫大的幫助。如果運氣好一點,他們還可能進而贊同以努力而聞名的艾迪生(Thomas Edison)所說的:「我認為工作是這世界最有趣的事。」


Sandra Aamodt是『自然神經科學』的前總編,Sam Wang是普林斯頓大學助理教授,專長為分子細胞學與神經科學;兩位合著有《歡迎認識你們小孩的大腦:心靈自授胎到大學是怎麼成長的》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美術系教育對我的啟發─談學習主體的尊重與學習評量

文  老張

雖 然讀美術系之前,我也和一般台灣學生一樣,經歷升學主義教學與聯考的多重折磨。但因為我自小愛畫畫,所以有另一項肯定自我的「專長」,讓我不至於和其他同 在升學主義底下的同學一樣,為了分數斤斤計較、除卻競爭就沒有學習動力等不好的習性。畫畫是個重視自我對話、追求自我淬煉的領域,雖然也參加比賽,但此種 競爭只要把自己發揮到最好即可,而不是汲汲營營的和人爭輸贏。


上 大學之後,因為讀的是美術系,未來就是要當藝術家,系上大多數的老師都把你當作「創作的主體」,都盡量以討論或溝通的方式引導你,而不是要把你變成某個模 子下的產物。也因為如此,老師對於學生的尊重度是很高的。比如說改畫這件事,以前在畫室的時候,老師要對你進行教學就直接幫你在畫上修改,這種師徒制的教 學模式是很常見的。但美術系不同,因為尊重你創作的主體性,通常不會在你的畫面上添加任何東西,就算因為畫技的不成熟到非用〝改〞的方式不可時,也會很尊 重地問你說:「我可以在這裡示範給你看嗎?」這種情形非常少,大學四年我個人也僅僅碰過一回而已。

內置圖片 1
圖:美術系上課情形〈來源:東海美術系〉


基 於尊重學生學習與創作的主體性,很多教學方法與內容都會隨之改變,甚至包括藝術理論相關課程。一般教理論的老師都會很在意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應用,但因為 教理論的老師自己本身也創作,所以比較會從創作者的角度來和你談理論。甚至有時會向你強調,理論是理論,創作能和理論結合當然很好,但創作時最好不要考慮 理論說甚麼,這樣才會創作得下去。這種基於實踐優先,且將學生和老師放在同是「創作者」的平等方式,離開美術系以後,我就再沒有碰過這種情形。


常 有偏見認為,搞藝術的人很「主觀」,但以我個人的經歷而言卻恰恰相反。因為在美術系裡,每個人都是創作的主體,基本上,每個人都是尊重其他人的〈也有例 外,就是感覺某人很混又愛顯擺,就會不被人尊重〉。並且,在「非考試模式」下,大家對於彼此的評價都趨於客觀:什麼人畫工好?什麼人思考強?什麼人畫功和 思考都不好但色感特殊?很多彼此的評價雖未經認真討論,其實大家認知差異都不大。反而我在當記者的時候,很多同事都是念社會科學相關科系的,其對他人或對 自己的客觀度,反而都不及我的美術系同學們。


值 得注意與討論的是美術系的學習評量方式,亦即所謂的「評圖」。評圖通常都是期中、期末各進行一次,評圖時,你就把這個階段所有的作品擺上,一一說明自己的 創作歷程。老師評分的方式,是依據你在這個階段進步幅度評分的〈就是自己和自己比〉,如果你程度不好,但你都有些許或長足的進步,你的分數通常會很高。相 反的,如果你一開始就顯示創作程度很好,但卻沒有明顯的進步或創作掙扎,只是為了教作業而交作業,通常分數就會很低。

評 量的方式往往影響學習的態度:和別人比,你就會因為競爭而學習,就會容易封閉自己的學習,只想把別人比下去。和自己比,就會不斷的自我檢討和找出自己的獨 特性,甚至會不斷找他人求教〈因為人和人之間沒有競爭矛盾,所以通常都很開誠布公〉。所以在此方式下,我目睹不少同學一開始程度有限,但經歷不長的時間, 其創作思維與畫工都有驚人的跳躍。


雖 說也有部分同學,因循升學主義的競爭模式,還是換湯不換藥的用老師評量的模式來創作,藉以討好這個制度以求拿到好分數,但畢竟是少數。所以我還是很肯定美 術系此種教學評量,或者說,這已經不是教學評量,而是道道地地的「自我評量」。後來研究所時我進了建築系,雖然也有「評圖」,其性質和方法就和美術系的大 相逕庭,雖然也會仔細評判作品的潛力,但某種程度上還是著重於「比較」,所謂「仝〈同〉款嘛無仝師傅」,說的就是這個理。


談論過往的種種,不禁讓我想起一首李宗盛的老歌《和自己賽跑的人》,副歌是這樣唱的:

〝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 為了更好的未來拚命努力

爭取一種意義非凡的勝利

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 為了更好的明天拚命努力


前方沒有終點奮鬥永不停息〞

教育若只是不斷地在製造競爭機器,這真的是所謂「教育」的初衷嗎?一個人在受教的過程若只是在意成績、不能誠實檢視自己,這樣的「教育」真的有意義嗎?在這個追求「競爭力」的時代,我們卻似乎忘了怎麼和自己競爭。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築夢系列文15-寓教於農

文/施朝祥

  「老師,我為什麼要讀書(上學校的課程)呢?」許多年來,常常會面臨到學生對學習的最基本疑惑。

   常常我只能很阿Q的回答是:「因為哪天你可能要……」或是說:「這是目前教育部的規定,我們還沒有能力決定,只能……」聽完我''單方面''的說法與解 釋,學生似乎還是難以接受,而我本身也很難接受這答案,為此我希望能為某些不太能適應這樣學習方式的學生找到其它的學習方法。

   我們的社會不斷強調教育的重要,但從未有真正的去理解教育的討論空間,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卻是事實。我們的確有學校制度,它包含了如何上學,如何得 到教導並且如何考試的方式。教育課程中有許多科目,學生都會對於為什麼要學習這門科目充滿問號,認為跟我的生活又沒什麼關係,而且學這麼難以後也用不到, 那麼為什麼要學?

  而考試方式更造成了,只問成果不過原由的學生,會常常告訴自己:「我應該把哪一段背起來才能回答這個問題?」或「我如何才能通過考試?」這非常荒唐,但很不幸的許多學生都這樣做。

  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而如果只有僵硬的制度去套牢,是很可惜的。

  
  不一樣的學習路徑


  農場學習是從具體的經驗、實際觀察與體身勞動體驗為學習的出發點,可以提供另一條學習的路徑,不同於現今以文字論述、抽象思考為主的學習與評量,開啟更多元的學習方式。

  現今教育主要方針在於有效安排教學情境讓學生學得知識,強調給予學生學習的事物必須對學生具有意義才能產生學習。

  從行動學習 (actional learning)的角度來看,即在行動(實踐)中學習。它的本質是在真實工作環境的學習中把「實踐」和「理論」結合起來,是一個引導人們共同去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農場的實際問題的出發,更能引發學習的動機和有意義的學習。

  而農場是最可以提供行動學習的場域,尤其是以要達到永續經營概念的農場更是如此,必須能透過循環且多功能的理想來達到不浪費、可循環使用、與大自然共存的永續系統,是一套設計人類聚落與多年生農業系統的方法,從自然界中找尋各種可仿效的生態關係。

   從多元智慧學習的角度來看: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或譯為多元智慧,或譯為多元智力,專指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迦納(Howard Gardner,1983)的八項智能:語文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八種 智能。在農場中,只要適度的情境安排,是可以發展多元智慧的學習。

  人各有「智」,每個正常的人都具有多元智能,只是強弱的程度不同,任何人皆有其擅長的智能,也有其弱勢的智能,有些智能較發達,有些智能較不發達。農場正巧能營造一個有利的環境,激發人盡其才,便可達到人人樂在學習、樂在工作、樂在生活的境界。

  突破傳統的農場學習

   傳統的教學中,獲得酬賞的方法來自於競爭,別人的成功將導致自己的失敗,造成競爭的目標結構。競爭的目標結構下,只有少數的成功者,能在滿足「能力」和 「成就」的需求,繼續保有學習動力;競爭的情境下,可能造成學習團體中的互相仇視,更剝奪了「人際關係」和「與人互動」方面的滿足。而中下程度的學生極少 獲得酬賞,不容易產生學習興趣。成績不好的學生感覺自卑、不被團體接納,當自尊需求及隸屬與愛的需求無法滿足,進而放棄了學習。也因為某一個學生的成功, 會減低其他學生成功的機會,造成同儕間的競爭與對立,也可能使高成就學生成為敵對的對象。

  而農場學習,可以讓每個人有一片自己的天,也需要互助合作方能達成目標,如此一來多元的評量與成就感,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成就感,不會造成同儕間的競爭與對立。

  我覺得這樣的想法很好,可是要怎麼開始呢?


朝祥築夢全系列請點此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從反核到擁核 - 談英國自民黨的轉向

施泰翔
在建黨初期以反核為號召,被認為是當下英國三個主要大黨中,對環境議題想法最進步大膽的自由民主黨,在年度黨大會中,投票決議將"有限使用核能"做為其政綱。替代方案"加強投資綠能產業,創造綠色就業"則遭到否決。

該黨的能源與氣候變化部大臣 戴維(Ed Davey)表示,為了達到減碳目標,不能不採用核能,因為若碳補捉技術發展失敗,這就表示為了達到減碳目的,必須以乾淨能源技術,取代占六成產生自石化 能源的電力供應;而英國如果還想要廢核,那麼就得重新為八成五的電力供應想辦法,這挑戰過於艱困。因此在確保安全及核廢料有辦法處置的前題,自民黨支持有 限度的使用核能。

這對於過去以核廢料處理問題難以解套為由,一貫採取反核立場的自民黨,是重大的立場轉向,而且這樣的政策轉向恐怕不符合公共利益。

英國是個島國,處境跟日本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同樣經不起災害的衝擊,也難以處置核廢料。而要對抗環境變遷帶來的衝擊,需當下就開始推動大規模的減碳計畫。但英國最新的兩座核電廠光建造就需耗廢14年,以核能做為減碳方針,既不安全、又不環保,而且也根本緩不濟急。

另外,此次自年黨年會在黨中央主導通過的決議,還包括審慎開採頁岩氣。頁岩氣也遭環保團體批評,浪費太多公共資源投資,導致再生能源與相關就業機會的開發受排擠。

自民黨在2010年的大選取得23%的全 國選票,然而與保守黨共同執政後,因立場妥協過多,從背棄競選承諾,調漲大學學費開始,到徵收讓大量貧困民眾生活更艱困的空房稅、海外出兵、自由民權等方 面的作為都向保守黨靠攏,引起大量支持者不滿。近期黨籍內政部長布朗尼(Jeremy Browne)甚至還打算以穆斯林女孩難以做自主判斷為由,提議禁止穆斯林年輕女性在公開場合戴面紗,這馬上引起保守排外政客的呼應叫好,這顯然不像是一 個主張自由民權的政黨該做的事。(有興趣請參考英國自民黨閣員提議在公共場所禁戴面紗)。

在當下他們全國支持度運氣好時可以達到兩 位數,多數時候都在8、9%低空盤旋,比快速掘起的極右英國獨立黨遠遠落後。若在下次大選前無法起振聲勢,當下他們在議會中掌握的55席議員可能失掉高達 45席。目前自民黨在一連串的地方議會改選後,已丟掉大量他們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長期辛苦建構的基層地盤;而領導全黨的副首相克雷格(Nick Clegg)滿意度還比不滿意度低了40多個百分點。

自民黨當下仍然是自我標榜中間偏左的政 黨,他們也自豪於自己的全國黨大會決策流程更較於工黨與保守黨民主。對於政策上的妥協,他們也自我辯護,他們也透過執政經驗變得更加的成熟,不再是只是會 喊口號的反對黨。而在議會中,保守黨有304餘席,自民黨只有55席,因此政府政策往保守黨方針方向靠攏,是政治現實不得不如此,而且也符合民主選舉結 果。自民黨已經設法讓聯合政府在環保與綠能投資上,以及補貼經濟弱勢學童等議題上,採取自民黨的主張。讓政府有限的採取些自民黨的政策,總是比沒有好。

這或許是事實,然而,在政治現實下,自民 黨獨立贏得政權的機會本來就很低,自民黨可能參與執政的機會須靠聯合執政。在選舉期間,包括他們可能選擇的合作對象,以及合作後可能需要做出的妥協,都應 該跟選民與支持者交待清楚,讓選民知道他們投下支持自民黨的選票,可能會反映出的實際政治變化。而自民黨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他們的競選語言煽動起選民的 期望,顯然遠高過他們實際能達成的,這也導致他們支持度大幅下跌。

另一方面,雖然聯合政府施政上反映的大多數是席次占相對多數的保守黨方針,確實在民意授權與民主程序上是合理的。但自民黨在受限於政治現實之餘,也應高舉自身一貫相信的立場,理性的標榜出它與保守右派的不同,持續提出論述與訴求,以期在下次選舉中取得更大的民意授權。

公平來說,自民黨並非完全沒有做到這一 點,但從自民黨在此次黨年會,通過"有限"採用核能及開採頁岩氣,引起長年支持他們的環保人士反彈,還企圖追隨保守黨倡議,以保護青少年為由,實施全面限 上色情網站(使用者會被強迫安裝監控機制,除非使用者明確表示不同意安裝此機制,否則都會被限制上色情網站),自稱中間偏左的自民黨立場不少議題上,立場都在向保守黨靠攏(全面色情網站監控決議在黨年會上,遭黨員自主集結否決)。

自民黨體制派也許自認他們隨著參與執政變 得更務實而成熟,不過他們的成熟似乎並不在於學到了如何有效的實現他們在野時標舉的理想,而在於如何回應擁有龐大游說資金的工商界,與政界保守勢力的期 望。也因此,不少當初的支持者判斷道不同不相為謀,包括曾入閣的國會議員提瑟(Sarah Teather)對黨失望,下次大選不再尋求連任,也就不奇怪了。
lib_dem_no2nuclear_page  
英國自民黨過去的反核號召 轉載自Political Scrapebook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食在不安心

文/施朝祥

     從國內知名品牌「山水米」,以越南米假冒台灣米,高價出售,賺取價差。終於把原本屬於米商的公開密秘,變成新聞焦點。

  不知山水米董座是希望可以罪不罰眾或是其它原因,就把這事作大了,咬出其他糧商業者也幹著相同的勾當,而有「進口劣米混充台灣米三大品牌作假?」的報導,終於把原本屬於米商的公開密秘,變成新聞焦點,引發農委會檢討農糧體系,並將修法禁止國產米、進口米混充,防堵相關事件再發生。

  合法混充的原為了消化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每年配額進口14萬4千公噸稻米,如今卻成為不肖商人的大賺錢的窗口。

  為防堵相關事件再發生,進一步強化市售米管理機制,農糧署已著手研擬修正糧食管理法,修正重點包括:
(一)大幅提高罰鍰上限,由現行20萬元提高為300萬元;
(二)對於市售包裝米,將規定國產米與進口米應分開包裝銷售,不得混合銷售;
(三)對於違規情節重大者,增訂得命其歇業、停業一段時間或逕行廢止其糧商登記,以遏止不法,維護市場交易秩序及消費者權益;
(四)加強進口米追溯管理,規定糧食業者對於國產米與進口米之買賣進出,應分開登記,及包裝米除標示負責廠商名稱外,增加標示製造工廠,以利追蹤來源及流向。

  農委會雖然立意甚佳,然徒法不足以自行,以立法來強化市場信心作法時而有效。而且除了米之外,茶葉也是被進口假冒也時有所聞,凡利之所趨,總會有人願意做,正所謂:「殺頭生意有人作!」

  那怎麼辦呢?

  雖然徒善不足以為政,但無善則政難行,農政單位除了以法令罪罰來立威外,更應要多發展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互信關係,並縮短生產端和消費端的距離,方為治理之道。

  消費者不應僅僅是仰賴國家政治策的管理,應要多花些時間和金錢去瞭解食物的生產者和生產過程,以防止中間商的不當得利,並傷害良善的生產者。

相關新聞: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英國自民黨閣員提議在公共場所禁戴面紗

施泰翔

英國自由民主黨標榜重視公民自由,但其內政部長布朗尼(Jeremy Browne)竟然表示年輕穆斯林女孩沒有自主判斷能力,為了保護她們免受傳統習俗強迫,提議禁止在公共場所戴面紗。

確實是不該排除有做法威權的穆斯林家庭,軟硬兼施的逼迫女孩尋從家長的意向,但做法威權的基督教家庭也一定存在;而基督教家庭可能會有的反同志、要求婚前 守貞,同樣也壓迫公民自由。單挑穆斯林女性戴面紗議題下手,很難不被認為白人基督教中心的思考,這種夾雜強大文化偏見的公民自由主張很難讓人信任。同時, 布朗尼的說法也一概否定了年輕女孩的自主判斷能力,主張必須全面下面紗禁令才能保護她們的權議,這樣的思考,也顯然極端的父權。

穆斯林社群也有聲音反映,會被強迫戴面紗的女孩只不過是少數,而英國穆斯林女性會在公開場合戴面紗的也不過數千人。為了少數被強迫戴面紗的女孩,而剝奪全體女學生在公開場合選擇戴面紗的自由,這並不合理。

而對於遭強迫的少數狀況,也應盡可能藉由公民民主對話改變觀念,解決問題。對於孩子遭加諸的威權強迫手段,以威權禁令應對並非正當做法。

這方面保守黨的內政大臣梅伊(Theresa May,註1)的發言顯然還得體的多。梅伊表示穆斯林女性有權決定是否要戴面紗,政府不應替人民做主。而公共機構有權視安全現實需求,對戴面紗需要提出自治規定,聽起來,保守黨的梅伊發言看來還比布朗尼更自由民主黨。

註1 在英國政府體制下,內政部長(Minister of State for the Home Office)為內政大臣(Home Secretary)的次官。

Jeremy Browne
英國內政部長布朗尼 照片轉載自鏡報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精神錯亂?!蜜蜂開始吃菜!

張世鋒

今天和泉源農場〈北投〉的盧姊買菜時,看到菜豆〈豇豆〉上有細小的孔洞,就詢問:是否為天氣驟冷所致?盧姊趕緊解釋:「跟你說喔,現在的蜜蜂都不採花蜜,都改吃菜了,害我這些豆子長不好!」盧姊指出,除了菜豆以外,這些蜜蜂〈農場裡吃菜的多半為虎頭蜂〉也會啃食部分葉菜類植物,這真的是聞所未聞啊! 

2013-09-05_002906  


據記載,蜜蜂其實除了採食花蜜外,蜜蜂也會從特定植物的汲取樹脂,混和自己的分泌物製成蜂膠。只不過,這些豆科、葉菜植物並沒有樹脂的成分,為何蜜蜂會更改長久以來的習性,難不成現在花朵太少,蜜蜂在餓昏的情況下亂吃一通?

雖然蜜蜂吃菜是頭一回聽到,但事實上,蜜蜂不僅「發瘋」事件時有所聞,蜜蜂似乎也逐漸在我們的自然界消失。2006年,歐美陸續發現蜜蜂消失,影響農作授粉,當時歐美專家將之定名為「蜂群崩解失調症候群」〈註〉,歸因於農藥的濫用。所以後來歐盟便禁止會員國使用可尼丁、益達胺及賽速安等三種導致蜜蜂死亡的殺蟲劑。

到了2012年台灣也發生類似的狀況,不僅蜂蜜產量減少五成,整體的蜜蜂數量也減少一半,當時學者發現有八成八的花粉都檢出農藥,所以推測台灣蜜蜂消失應是農藥中毒所致。此外,也有學者認為,病毒或多種病菌在蜂群間的傳染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但學者指出,蜜蜂的染病是因為其免疫力降低所致。但由於因為各種天然與人為因素紛雜〈包括氣候暖化、電磁波氾濫〉,讓學者很難為蜂群得消失歸結出單一原因。

總之,蜜蜂對生態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愛因斯坦更曾說過:「如果蜜蜂從世界上消失,人類也僅僅剩下4年的光陰。」隨著都市化的不斷擴張,自然生態不斷被去除,人們對蜜蜂等自然生物愈加無感,但殊不知這小小生物的消失,卻可能讓我們人類跟著滅亡。

延伸閱讀:蜜蜂消失事件簿 PK 台灣精緻農業背後「農藥上癮」真相 


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假農民氾濫 真農民無農保

文/施朝祥

  凡事皆有價,那麼買當農民為職業,要價幾何?答:二十萬。

  日前監院糾正政院『假農民氾濫 視而不見』,把許久以來農業資源被非農民占用一事,被突顯出來。而有一些真正在務農的人民,卻常因沒有自己的地,而被排擠在農保之外,而且在多災多難的台灣,這群不是農民的務農者,都無法得到應有的災害補助。

  去年,kiki到農會辦理農保時,農會職員說:「對不起,你不俱有農民的資格,不能保。」
  kiki為自己辯護說:「我在自己的農場工作,怎麼會說我『不俱有農民資格呢?』」
  職員也無奈的說:「我要依法辦事,法令如何規定,就要有地才能算是農民。關於這事,我也沒法度(沒有辦法)。」
  職員又好心地說:「有一個辦法,你去買一塊農保就可以了。」
  kiki有些生氣的說:「我是農民,在農田中辛苦地耕作,卻還外另外花錢去買塊地來證明我是農民,這也真是太好笑了!」
  「如果是這樣,那我不保了!」kiki 留下這句話後就走了,留下一臉無辜的職員。

  回到農場後,kiki向大家抱怨這事。
  海媽聽到這事後說:「何必和自己過不去呢?這事很多人在做,而且買塊農保地才多少錢。」
  kiki不認可這樣的方法,說:「在土地上努力耕作的就是農民,為什麼要有土地才能是農民呢?法令不對,就是要去修法,而不是用錯誤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這話題就各自表述,沒有繼續討論下去。

  幾天後,海媽向阿祥問起這個問題,阿祥答:「依法理的話,應是要修法才對。可是……
   海媽立刻回應:「可是要等修法完成,不知要等多久,人都不知道還在不在。更何況這個法何時修都不知道?買個農保地就可以馬上解決問題,為什麼不買呢?」


「」
相關新聞:
 

註:
農保資格:依據從事農業工作農民申請參加農民健康保險認定標準及資格審查辦法第2條規定,必須符合
1.年滿十五歲以上者。
2.每年實際從事農業工作時間合計達九十日以上者。
3.無農業以外之專任職業者。
4.自有或承租農地依法從事農業工作連續經營滿一年。
5.全年實際出售自營農、林、漁、畜產品銷售金額平均每人達月投保金額三倍以上或投入農業生產資材平均每人達月投保金額二倍以上金額者。
6.未領有其他社會保險養老給付或老年給付者等規定。
7.農地應與其戶籍所在地之農會組織區域位於同一直轄市、縣(市)或不同直轄市、縣(市)而相毗鄰鄉之(鎮、市、區)範圍內。
 (一) 自有農地者:以本人、配偶、同戶滿1年之直系血親、翁姑或媳婦所有農地(包括農、林、漁、牧用地,但375減租耕地除外),林地平均每人面積0.2公頃以 上、其餘農地平均每人面積0.1公頃以上,或依法令核准設置之室內固定農業設施平均每人面積0.05公頃以上,從事農業生產者。
(二)承租農地者:以本人及其配偶承租農地(包括農、林、漁、牧用地),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承租375減租耕地平均每人面積0.2公頃以上,從事農業生產者。
承租375減租耕地以外之農地,林地平均每人面積0.4公頃以上、其餘農地平均每人面積0.2公頃以上,從事農業生產,訂有租賃契約,經地方法院或民間之公證人公證者。但向政府機關、公立學校及公營事業機構承租農地者,得不經公證。
自有林地面積未達0.2公頃、其餘農地面積未達0.1公頃,但連同承租農地面積合計,林地平均每人面積達0.4公頃以上、其餘農地平均每人面積達0.2公頃以上,從事農業生產者。
 (三)雇農:90.5.9已修正刪除,但修法前已通過會員雇農資格,其於繼續受僱期間可繼續參加農保。
不過一般來說,只要有農地,又沒有加入勞保、公保、軍保者都可加入農保。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單打獨鬥的年代已經過去了!

台中市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建旺先生

文/施朝祥

  在一場雲林縣政府舉辦的會議中,巫建旺先生對台下數十名的農夫說:「如果大家不知道要合作,那麼坐在你旁邊的人就是你的敵人。」雖然話說語不驚人死不休,但道出了多少台灣農民的現況。農民一方面努力增產,另一方面又冀望自己的產品奇貨可居,這二種交雜心態變成一種不太良性的循環

2013-08-23_184615 

(▲巫建旺是台灣最早致力有機農業的農民之一。  圖/劉欣恒)

  巫建旺是台灣最早致力有機農業的農民之一,經營小瓢蟲農場於民國82年開始從事有機蔬菜生產,為國際自然美育基金會(MOA)第一個認證會員,又經營石圍牆酒庄有成,如今又為台中市有機農民努力,希望能讓有機的理念可以被社會大眾廣為接受

  巫建旺表示,現在很多種植有機的人,已經不談有機農業的基本概念了(註一)!這是很可惜的事,如果不談維持永續的概念,那麼有機還有什麼意義呢?而且不談永續的意義,那麼有機農民將會失去市場利基,尤其是都會區的小農更是如此

  許多設施業者,在溫網室中種植作物,地上連一根草也沒有怎麼能算是有機農業呢?很多農人只是把土當介質,這樣的栽培法都可以當作是有機農業,那麼台中市的農民將會失去競爭力,北部多少設施栽培的農民,每一場都是好幾公頃,台中市的農民都是小農難以競爭;另外,嘉南平原地勢平坦,很容易耕作,若只是要比量,台中市的小農可能都要舉白旗。

  台中有機農民的利基在於離市場近,南部有大量的蔬菜,卻沒有消費市場,台中市的有機農民應要把握這個利基,好好地打穩市場。

  巫建旺表示,這些年來的努力,讓他深深的體悟出,「這世界是沒有英雄的,一切都要靠團隊,事情才能作的大。只能把市場作大了,有機農民才會有將來。農業團隊不應只有農民單一化的組成,應要廣納各方人才,這樣才能把事作成。」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註:
有機農業是一個無論是土壤、生態體系及人類三者的健康均能夠維持永續的生產系統。這系統有賴生態上的過程、多元性及適應當地環境的循環,用以克服各種發展上的困難,而不是仰賴外間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