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設施農業探照燈(一) 資訊環境的不透明
公民記者 杜憶如
災後不說風涼話,卻要面對現實
蘇迪勒颱風重創了全台灣許多的農業設施(溫、網室),我們無視於已經興建完成的設施,而在災後無關痛癢地說蓋溫室本來就會賠錢之類那些風涼話,但是,為了展望未來,我們對於設施農業還是必須有所反省的。
生產者賺得開心?
上網搜尋設施農業,我們可以在主計處的網站看到以下的定義:「設施栽培農業」是指利用隧道棚、水平棚架、網室、溫室及菇舍等設施,提供遮蔭、防止雨水沖刷及昆蟲的侵入危害,改善作物之生長條件(如日照、溫度、水分、空氣、土壤介質等)及生產管理方式,以較佳之生長環境,達經濟生產目的之栽培方式。
以上這段,說得白話一點就是:農民可以種得更省力、農民可以賺更多錢。
在這樣粗糙的推廣語言裡面,設施興建前、設施興建後,推廣者和業者有很多話沒說出來。
設施推廣者和設施業者沒說出來的那些話
首先,溫室興建前,一般農民首先要有承受長期背負巨額貸款的壓力準備。因為隨隨便便一個溫室就要耗資百萬、甚至幾百萬,設施的推廣者與業者努力宣傳,加上地方政府些微的補助款,讓農民誤以為這是「值得」的投資,可是過往的經驗證明,要回收這些所謂的投資,不知道要花上幾年的時間?甚至,也許永遠也回不了本?!
其次,溫室興建後,農民仍然受到風災水災的威脅,幾次颱風也證明了,老舊的設施逃不掉風災摧殘的命運,新建的設施也無法全身而退!
最後,溫室農民即使夠幸運能躲過風災、蟲害,還是與非設施農民一樣,必須面對嚴峻的銷售挑戰。我們常說「東西夠好,就不怕沒人買」,這其實是荒唐的論調,許多農民用心經營,做了最好的田間管理,把自己的農產品照顧得又大、又美、又香甜,可是最後的下場卻是賤賣給販仔,或者是根本賣不掉,由於無法再負擔採收工錢而直接進行田間耕鋤的也大有人在。不是東西好就一定有人知道、有人買,缺乏銷售管道,使得擔負債務的設施農民比誰壓力都大!
每次風災過後所造成的溫室災損,讓農民哀歌越奏越響,政府不能在每次災後只會統計災損面積,更應該將溫室所會面臨的各種問題及資訊進行嚴謹地認真研究,並且如實揭露,使農民在未來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有更多的自主選擇。
災後不說風涼話,卻要面對現實
蘇迪勒颱風重創了全台灣許多的農業設施(溫、網室),我們無視於已經興建完成的設施,而在災後無關痛癢地說蓋溫室本來就會賠錢之類那些風涼話,但是,為了展望未來,我們對於設施農業還是必須有所反省的。
生產者賺得開心?
上網搜尋設施農業,我們可以在主計處的網站看到以下的定義:「設施栽培農業」是指利用隧道棚、水平棚架、網室、溫室及菇舍等設施,提供遮蔭、防止雨水沖刷及昆蟲的侵入危害,改善作物之生長條件(如日照、溫度、水分、空氣、土壤介質等)及生產管理方式,以較佳之生長環境,達經濟生產目的之栽培方式。
以上這段,說得白話一點就是:農民可以種得更省力、農民可以賺更多錢。
在這樣粗糙的推廣語言裡面,設施興建前、設施興建後,推廣者和業者有很多話沒說出來。
設施推廣者和設施業者沒說出來的那些話
首先,溫室興建前,一般農民首先要有承受長期背負巨額貸款的壓力準備。因為隨隨便便一個溫室就要耗資百萬、甚至幾百萬,設施的推廣者與業者努力宣傳,加上地方政府些微的補助款,讓農民誤以為這是「值得」的投資,可是過往的經驗證明,要回收這些所謂的投資,不知道要花上幾年的時間?甚至,也許永遠也回不了本?!
其次,溫室興建後,農民仍然受到風災水災的威脅,幾次颱風也證明了,老舊的設施逃不掉風災摧殘的命運,新建的設施也無法全身而退!
最後,溫室農民即使夠幸運能躲過風災、蟲害,還是與非設施農民一樣,必須面對嚴峻的銷售挑戰。我們常說「東西夠好,就不怕沒人買」,這其實是荒唐的論調,許多農民用心經營,做了最好的田間管理,把自己的農產品照顧得又大、又美、又香甜,可是最後的下場卻是賤賣給販仔,或者是根本賣不掉,由於無法再負擔採收工錢而直接進行田間耕鋤的也大有人在。不是東西好就一定有人知道、有人買,缺乏銷售管道,使得擔負債務的設施農民比誰壓力都大!
每次風災過後所造成的溫室災損,讓農民哀歌越奏越響,政府不能在每次災後只會統計災損面積,更應該將溫室所會面臨的各種問題及資訊進行嚴謹地認真研究,並且如實揭露,使農民在未來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有更多的自主選擇。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災後不說風涼話 卻要面對現實
災後不說風涼話,卻要面對現實
公民記者 杜憶如
蘇迪勒颱風重創了全台灣許多的農業設施(溫、網室),我們無視於已經興建完成的設施,而在災後無關痛癢地說蓋溫室本來就會賠錢之類那些風涼話,但是,為了展望未來,我們對於設施農業還是必須有所反省的。
生產者賺得開心?
上網搜尋設施農業,我們可以在主計處的網站看到以下的定義:「設施栽培農業」是指利用隧道棚、水平棚架、網室、溫室及菇舍等設施,提供遮蔭、防止雨水沖刷及昆蟲的侵入危害,改善作物之生長條件(如日照、溫度、水分、空氣、土壤介質等)及生產管理方式,以較佳之生長環境,達經濟生產目的之栽培方式。
以上這段,說得白話一點就是:農民可以種得更省力、農民可以賺更多錢。
在這樣粗糙的推廣語言裡面,設施興建前、設施興建後,推廣者和業者有很多話沒說出來。
設施推廣者和設施業者沒說出來的那些話
首先,溫室興建前,一般農民首先要有承受長期背負巨額貸款的壓力準備。因為隨隨便便一個溫室就要耗資百萬、甚至幾百萬,設施的推廣者與業者努力宣傳,加上地方政府些微的補助款,讓農民誤以為這是「值得」的投資,可是過往的經驗證明,要回收這些所謂的投資,不知道要花上幾年的時間?甚至,也許永遠也回不了本?!
其次,溫室興建後,農民仍然受到風災水災的威脅,幾次颱風也證明了,老舊的設施逃不掉風災摧殘的命運,新建的設施也無法全身而退!
最後,溫室農民即使夠幸運能躲過風災、蟲害,還是與非設施農民一樣,必須面對嚴峻的銷售挑戰。我們常說「東西夠好,就不怕沒人買」,這其實是荒唐的論調,許多農民用心經營,做了最好的田間管理,把自己的農產品照顧得又大、又美、又香甜,可是最後的下場卻是賤賣給販仔,或者是根本賣不掉,由於無法再負擔採收工錢而直接進行田間耕鋤的也大有人在。不是東西好就一定有人知道、有人買,缺乏銷售管道,使得擔負債務的設施農民比誰壓力都大!
每次風災過後所造成的溫室災損,讓農民哀歌越奏越響,政府不能在每次災後只會統計災損面積,更應該將溫室所會面臨的各種問題及資訊進行嚴謹地認真研究,並且如實揭露,使農民在未來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有更多的自主選擇。
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蘇迪勒重創溫室,是天災還是人禍?
設施農民負債永無止境
對多數台灣人民而言,蘇迪勒影響最大的是停水斷電之不適感,隨著颱風離台時間越長,水電恢復狀況也差不多了,颱風離境,最終,印象中的蘇迪勒只與水電匱乏的焦慮結合,暫留腦海一段時日,然後,生活還是照過:狂妄地沖澡、豪邁地吹冷氣。然而,蘇迪勒對於多數農民而言,無疑又是一首無情的、直接影響生計的農損哀歌!
(圖選自網路)
其中,最為媒體所關注的,便是蘇迪勒強勁的風勢,造成台灣各地的溫網室設施幾乎體無完膚:帆布撕裂、骨架扭曲。由廢鐵、爛布、淹死的農作物所構成的畫面,加上,農民的哀嘆聲、血淚流淌聲作成的背景音樂,輔以,農民道出的電影旁白:「當初興建溫室時的貸款還沒還完,現在又多一筆修復的『債務』了!」,我們不解,這樣的悲情電影究竟還要上演幾次?
設施農業在雲林
99年六輕工安事件所造成的農漁畜牧養殖業之嚴重損失,使得縣政府終於成功向六輕索討30億的「雲林農業發展安定基金」,大量的補貼金挹注,縣政府開始將設施農業形塑成防治天災、對抗氣候變異、減少病蟲害的護身符。許多剛剛投入農業的農民就被這樣的政治宣傳所吸引,不惜貸款大筆資金興建農業設施,使自己淪為債奴只為了務農能更順遂,而這些明為政績、暗為綁樁的補貼,讓溫網室就此席捲了整個雲林。
蘇迪勒颱風過境,所有農民都承受了巨大損失,此外,全台估計至少有86.5公頃的農業設施遭受破壞,也因為農業設施成本很高,設施農民比非設施農民更多了償還原本貸款的壓力,以及修復設施的支出壓力!相同的困境不斷挑戰著雲林的設施農民,猶記97年鳳凰颱風肆虐時,當時縣政府就提出「提高農損補貼、堅固農業設施」的主張,問題是,七、八年過去了,每次颱風過後,我們只聽到相同的主張。感覺上,農民始終是弱勢者,農業始終是弱勢產業,所以需要不斷被補貼;感覺上,農業設施這個已經失靈的政策方向,仍然是為政者眼中的萬靈丹?
設施農業從來不是萬靈丹
台灣本來多颱,就算不面臨極端氣候的挑戰,農業政策的思考方向本該涵蓋:如何水土保持、維護環境?什麼時節適合種什麼?什麼地方適合種什麼?以全台灣為範圍的農業區域計畫該是什麼樣貌?
可是,該思考的我們沒想過,只是放任農民隨著眼前的「市場」賭博似地盲目搶種、轉種,當悲劇注定發生,農業政策依然不具備面對多颱與極端氣候的應變能力,災損補貼已經是為政者慣行多年的買票手段,無奈再多災損補貼也不能解決問題,此時,產量高、品質好、能抗災減損……設施農業被形塑得像萬能之神,好像人定勝天,所以農民就放膽興建,也就放膽負債。
土地強健,才能有好的作物收成,但我們不去思考怎麼重建健全的農地,而這個突然流行起來的設施農業彷彿是能拯救全世界的諾亞方舟,問題是這個諾亞方舟既花錢又易損,更慘的是,一旦決定要興建這個諾亞方舟,農民就再也擺脫不了它。筆者接觸過的設施農民,幾乎全部都還負債中,而且此次蘇迪勒使他們的處境更加困難了,幾乎人人都喊後悔啊~也不敢想像這些已經花了大筆鈔票投資興建起來的設施,如何拋棄得了?只能繼續花錢修補,只能繼續等待下一次驚心動魄的颱風,只能繼續賭博。
一句「農業局整理農民損失後,將依規定向農委會申請災害補助」,遠比不上農業政策的調整有效!
(文/公民記者杜憶如)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基改:為私人資本積累而創造的科技
公民記者 Prudencio
數千年來,種子滿足了生命基本需求,是人類的共同資產。
各地擁有種子的農民,依各地的土地條件、為當地的飲食文化,
種子在為了達到供應人類飲食需求,便必須一定程度的規格化,
而各地的農民,則以自己各自的經驗與智慧,在這兩種需求間,
然而資產階級為了寡占財富,搞出基改作物,
基改過程由少數關在實驗室裡,脫離實際生產情境的科學家壟斷,
因此,產生了大量號稱可以解決某種集體困境、與需求的基改種子,
諷刺的是,基因單一的基改種子號稱的特殊防蟲功效,
再加上基改種子無法讓農人自力繁殖,農人要持續生產,
確實現行小農生產,不論是生產方式跟育種上,
事實上,基改科技在科技上本身也基於落後的科技觀。
基改科技的存在,便成了良好的政治教訊。
本文改寫自La vida nace en la semilla (西文),且加入改寫者主觀評論
若有興趣參考本文改寫者其他文章,請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TPP毒藥都在嘴邊了,你們還在等什麼?
作者:台灣自由貿易調查局
三天前(7/16)經濟部次長卓士昭表示, 為爭取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經濟部擬推動開放進口美豬,「雖然美豬不好吃」,但一定要開放。 而綠黨於今日已主動發表聲明,要求經濟部, 應主動揭露目前台美相關貿易談判的進度與內容,讓公眾監督。
目前台灣各大政黨面對TPP或是美牛、美豬,要不大力支持, 要不呀口緘默,目前就唯獨綠黨主動聲明、積極表示反對台灣簽屬T PP。在此除了肯定綠黨的努力表態, 其他自詡為第三勢力的各黨與其他黨團呢?
我們都看到其他政黨如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民國黨、 自由台灣黨還有其他黨,完全沒有對這件事情有任何的表態, 在幾個月前早就已經有美牛、美豬和TPP的事情曝光, 但絲毫前無任何政黨表態反對,我們不說國民黨、民進黨、台聯黨, 這些黨團早已表態積極支持加入TPP,因此完全無需討論。
而其他除了綠黨以外的政黨,你們到底在保留什麼? 你們到底在安靜什麼?你們各個有信心奪下明年的立委席次, 卻在面對這個攸關全台經濟與產業的大問題上閉上眼睛和嘴巴?18 歲投票權、課綱微調、同性婚姻、中國維權律師失蹤、台灣主權問題 …等等,各黨團無論正反,都是積極表態,面對TPP,各位, 你們還在等什麼?毒藥都到嘴邊了,各大進步政黨, 你們是要幫助台灣人民丟棄毒藥?尋找解藥?還是跟著一起餵毒藥?
這,是你們未表態的政黨該有所回應的問題。反對,大聲說;支持, 一樣大聲說,展現一個政黨該有的作為與氣度, 也讓台灣人民能看清楚、想明白,而不是一起打迷糊仗, 以為不表態就可以安然度過人民的審核。
目前台灣各大政黨面對TPP或是美牛、美豬,要不大力支持,
我們都看到其他政黨如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民國黨、
而其他除了綠黨以外的政黨,你們到底在保留什麼?
這,是你們未表態的政黨該有所回應的問題。反對,大聲說;支持,
台灣自由貿易調查局 臉書
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演講特報:台灣如何面對TPP?
█時間:7月10日週五晚上七點
█地點:虎尾厝沙龍(雲林縣虎尾鎮民權路51巷3號)
█講題:台灣如何面對TPP?
█講者:綠黨秘書長許博任、溪州尚水米/農村陣線鄭雅芸
陳為廷、林飛帆、黃國昌發起反服貿之太陽花運動, 佔領立法院與行政院,但對於與服貿同為黑箱化「自由貿易」 之TPP(黑箱化程度遠甚於服貿)卻未表達任何立場,為什麼呢?
馬英九於競選2008年總統時,即已明確主張, 台灣經濟發展應擁抱「自由貿易」浪潮,掌理國政以來, 堅定不移地推動爭取台灣加入單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 包括了TPP與台美自由貿易協定。 批判馬英九政府不遺餘力之民進黨與蔡英文, 卻於自由貿易之政策態度,與馬英九完全一致,早在“十年政綱”, 蔡英文就將爭取加入TPP與簽署台美自由貿易協定列為經濟核心政 綱。
馬英九與蔡英文皆對「自由貿易」之擁抱別無懸念, 於其公開主張之陳述中,無一字提及「利害關係人民主」 與公民社會民主參與,為什麼?
日前,綠黨開記者會表態,反對台灣加入TPP, 綠黨是台灣明確反對TPP之第一個政黨,綠黨為何反對? 台灣究竟要如何面對TPP?
歡迎各位公民鬥陣來討論。
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弱勢孩子們的屋頂菜園!(五)
先作一小塊菜園
要建立一個屋頂菜園,首先就是經費問題,就從一塊小小的菜園子開始吧!
眉山教會為了配合國家的政策,讓教會與社區工作分流,於是黃信吉牧師夫婦協助成立了「台中市助扶關懷協會」,吉祥也順利的當選為理事,為了推動屋頂菜園,吉祥撰寫了一份「眉山教會屋頂菜園設製計畫書」。
吉祥向理事會說明,應要撰寫一份企畫書,向社區人士和一些關懷弱勢的企業進行募款,來進行食農教育,而且讓弱勢兒童自給自足是最有義意的捐款。
為了穩定理事會的信心,吉祥自願先募一萬元,建立一個可以看得見的示範區,再用這示範區向更多的人募款。
款項還沒有著落時,吉祥就兵行險招,先請李建輝建立一個以十八箱為基礎的小菜園,以3╳6箱的方式擺設。
李建輝在完成箱子的組裝後,先在底部鋪上一層椰纖,那鮮褐色的椰纖,像尼龍絲地鋪放在黑色箱子上,好似冬天裏地一張暖床,感覺好舒服。
之後再鋪上一層椰土,乾的椰土是接近灰色的,澆上水後變成深褐色,感覺好似是在柔軟的床上,舖上舒服的被子。
在鋪上椰土後,再灑上一層薄薄的黑色木黴菌,應還要加上基肥和土方才算完整,但是因為聯係上有差錯,所以只有加入木黴菌,在適度地攪拌後,第一塊屋頂小菜圃就算是大致完成了,土方等帶孩子種菜時才補。
由於樓頂風大,在第一塊屋頂小菜圃完成後,加灑上水保持著,以免土方和資材被吹散。
李建輝先生不愧是敬業的勞動者,整個工作過程中,工具使用完一定是放在固定位置;如果是施工過程中,有垃圾產生,也馬上放到垃圾袋中,至於可以回收的廢材,也會馬上放到另一個袋中。
整個施工過程,如行雲流水般地順暢,施工地點不會有髒亂的感受,也不會發生找不到工具的狀況。最後在澆水時,又順道把菜圃的邊框洗乾淨。
蘇博豐的小革命
眉山教會屋頂菜園第一塊菜園建置完成後,吉祥理事馬上發布在網路上,引起了許多網友的關注,其中最令人驚豔的相遇是,引起一場小革命的蘇博豐先生。
本來從事金融業的蘇博豐先生,由於注重食物安全問題,而全心投入農業,為國內第一家開發出垂直種植設備的廠商──豐禾有機農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
蘇博豐先生表示,垂直種植比起一般平面種植高出六倍的產量,而且對於被建築物奪去的綠地空間,可以借由屋頂菜園把綠地補回來。而且如果把垂直種植的技術教給弱勢團體,由他們來生產,自給自足外兼對外銷售,會是幫助弱勢團體的最佳方法。畢竟給魚吃,不如給釣竿及教他們怎麼釣魚。
蘇博豐先生深深地感受到眉山教會屋頂菜園義意非同小可,當下欣然表示,願意協助眉山教會在屋頂上建立垂直種植的實驗菜園,並且教導孩子栽種菜蔬的知識和技術。
夢想搖籃募款網站
當蘇博豐先生願意為眉山教會屋頂菜園放置二十四柱垂直種植設備,希望透過這種方式把水泥地便成良田。
但,有件事一直沒有提到,那就是經費是由誰來付擔呢?
幾天後,蘇博豐先生又出現在教會,這次還帶了個任職於夢想搖籃的王麒剴先生。
夢想搖籃是由104人力銀行創立,提供行銷平台為創意好點子募集資金、同好與資源!
那天王麒剴還帶了設備,直接就把師母的願望錄製下來,並馬上拍照。王麒剴回台北後馬上進行後製作。而高悉音師母教會也找了些工作伙伴,組成團隊。
藉著一個夢想搖籃的募款網站,提供一個公開的募資管道,匯集大家的愛心,幫成功募資$ 200,000,並獲得廣大迴響,眉山教會的願望,是擁有一座『開心農場』。透過既有資源再運用的方式,讓教會的屋頂成為提供休憩、療癒、教育與農作生產的空間。增建『開心農場』讓教會不僅可以採用自給自足的方式『降低伙食費』,更可以提供給孩童家長『穩定的工作機會』,保障基本生活並改善原生家庭的功能。
眉山教會在屋頂菜園建置完成時,高悉音師母感恩地說,因著上帝的恩典,把所需的資源陸續帶到教會,自從空中菜園引進垂直水耕種植之後,蔬菜收成產量比一般平面種植高出六倍,解決產量不足的問題。目前教會不但可以自給自足,未來希望擴大菜園,並且種植一些高經濟價值作物,提供孩童家長穩定的工作機會,改善家中的經濟情況。
近期剛架設好讓藤蔓類植物攀爬的支架,未來將陸續種植更多種類的蔬果,增加菜園自然生態的豐富性。種植的任何菜蔬完全不使用任何農藥,把每天的廚餘、菜葉、果皮當作有機肥料,成為種植的營養來源。此外,在菜園中特別製作雨水回收桶,截留雨水作為澆灌使用,也讓孩子學習節約用水的功課。
「許多在都市成長的孩子,每天吃菜卻不知菜從哪裡來?」高悉音師母說,讓孩子自己動手「種菜」的過程中,對蔬菜成長與栽種有更深入的了解,吃自己動手種的菜,讓這些孩子特別有成就感!同時藉著空中菜園,讓孩子們學習親近大自然,發掘上帝創造的奧秘與美好。
後 記
現在每天下午放學後,課輔班的孩子,按規定完成學校作業後,大家就迫不及待上去教會頂樓的「空中菜園」。孩子們正全神貫注地觀察著蚱蜢的動向,在蚱蜢毫無防備下,那孩子突然伸出手……
(文/施朝祥 東海大學中文系承遠報導文學奬佳作)
(文/施朝祥 東海大學中文系承遠報導文學奬佳作)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弱勢孩子們的屋頂菜園!(四)
計畫性種植
吉祥考慮到如何讓課輔班的小朋友吃到自己種的菜,十二月的第一個星期開始,只要天候許可,吉祥每周都會帶一些小朋友到夢農場種菜,預計在六週後,小朋友的食物中有部分都是自行種植出來的。
當消息發布後,許許多多的學生都爭著要離開教會到園子去種菜,可惜名額有限,就只能照排隊,第一次先挑了三個低年級的開始。
先到種苗店買菜苗,小孩子高興地一直問:「可不可以種高麗菜、芹菜?」
老闆看到小朋友可愛的樣子,就說:「下次考一百分,就送你十株菜苗,要不要?」
小朋友臉部的表情看起來很奇怪,最後還討價地說:「九十五可不可以?」
把大家都逗樂了!
到農場後,學生們看了一大塊地,不知要從何種起,吉祥也不指定地點,只告知:不論種何處,都要有一塊看起來像旁邊那塊菜園的樣子。
之後,吉祥就開始在旁邊除草,並觀察學生們如何行動。
三個學生為了討論在何處種植,竟然就開始吵了起來,更神奇的是,最後終於可以大家決定要種在那邊。有個小男孩其實不太有耐性,一下子除草、一下子培土、一下子取水……
倒是小女孩,就拿著大鋤頭,奮力地把菜圃子弄好。看著小女孩拿的大鋤頭,其實是很不合用的工具,但她卻認真地培土,這樣的事對很多人是枯橾且辛苦,而對她卻是快樂無比的樣子。
冬天的后里,風特別地大,天氣極為寒冷,「計畫性種植」進行了二週就又停止了。
孩子的餐桌上,依舊沒有自己種的菜!
倒是附近居民和學生家長拿了不少自己種的菜,分享給教會的子們。
在實際勞動中的學習
經過幾次的失敗,吉祥仍然堅持要讓學生種菜。
許多人都認為都勸吉祥,其實只要有幾次的體驗活動,學生也在土地上獲得種菜的快樂就好了,何必那麼辛苦,一定要讓學生參與更多呢?
吉祥又開始說出那些大家都聽不懂的話:除了課本文字的學習外,應有更重要的實際勞動、觀察與學習,「種菜」是最合適的勞動了,除了可以讓學生認識與觀察蔬菜並與生活經驗結合,透過「種菜」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學生對植物成長與栽種有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動手種蔬菜的過程更可以深刻體驗照顧植物,瞭解生命的韻律與成長收穫的喜悅。
學生透過實作、觀察與體驗,讓學習活動的過程更充實生動,增進學習動機與成效。
潛能空間(potential
space)的玩耍種植
成年人往往忽略體驗過程對于兒童成長的重要性,比如剛從醫學院畢業的人不能立刻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必須經歷大量的臨床經驗,才能準確地對病人做出診斷。沒有臨床經驗,醫學知識再多,也沒有用。在獲取臨床經驗的過程中,難免會有誤診的時候,甚至累及患者性命,每一次錯誤都是寶貴的經驗積累。然而,我們卻難以接受孩子所犯的錯誤。
内在現實間的空間,是主觀性客體和真正客體之間的經驗領域。在潜能空間,外在現實與内在現實得以融合,且矛盾现象能被接受。在玩的過程中,可以表現出孩子內心的掙紮、恐懼、容易與其他人溝通等。在潜能空間,孩童沉浸在玩耍游戲之中,而不會遭受質疑,從而建立自信心與成就感。
兒童的生活經歷,往往決定他是否具備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思想。不應小看孩子的“玩”,不要以為孩子在外邊奔跑、玩水、玩沙、玩土,是浪費時間且骯臟的活動。相較認字背詩來說,這些體驗的積累,並不能立竿見影,但是功效卻是長遠的,陪伴孩子積累生活的素材,這種看似骯臟、勞累、麻煩的時間和精力方面的投資,會在將來給孩子最出色的回報。
吉祥說了這些理論還是沒有太大的用處,高悉音師母和許多人只能表示讚同,卻無法進行任何進一步的對話,更別討論了。
大家只知道吉祥的結論是讓孩子自由自在的體驗種菜,與觀察菜的成長是件重要的事。
參訪屋頂菜園示範區
吉祥經過幾次的實驗型活動中,讓學生跑到路途遙遠的田地去種菜,就路程和交通而言,變成了一個沉重的負擔,而且在第一次的活動中,孩子受傷了。
幾經考量後,決定要讓孩子在最近的距離來種菜,以減少交通、時間等損耗。在這前題下,有二個選擇,一是教會旁邊的荒地,另一是在教會屋頂上來種菜。
吉祥的好朋友布拉姆農場主andy的介紹下,認識了以推廣屋頂菜園的李建輝先生,李建輝早年從事廣告業,在瞭解屋頂菜園以節能減碳、永續經營為構想,有隔熱降溫、截留雨水、固定二氧化碳、提供生物棲地、園藝生產、自給自足、放鬆心靈等優點後,就開始全心投入推廣屋頂菜園工作,並樂於與人分享其工作的方式與內容。
範示屋頂菜園位於豐原,在示範屋頂有四座魚菜共生池,池中養有各種魚類,有二座是養溪哥魚,溪哥需要較為乾淨的水,在原來的魚菜共生的循環系統外,又加了一組過濾循環系統。另外二座是養一般魚,就不用另外加過濾循環系統。
另外,還有各式和樣的種植組合平台,有一層式、二層式、三層式。
一層式主要以一般葉菜類為主,葉菜類根(地下)部通常不多;二層式主要以根莖類為主,根(地下)部所需空間較大,所以用二層式;而種植果樹則需要三層式為主,用以因應根(地下)部所需的生長空間。
參訪後,吉祥問了李建輝先生:「這老闆在屋頂種菜,還有澆水系統,魚菜共生循環系統,不是要多花很多錢嗎?」
李建輝先生回答:「那老闆覺得自己吃的菜,自己種感覺比較安心。而且在屋頂種菜前,本來樓下的工廠要使用二十噸冷氣二台,員工還抱怨太熱。現在只使用一台二十噸冷氣,員工都還覺得太冷。」
在參訪回程的路上,吉祥決定要在教會樓頂上,應要來建立一個屬於孩子們的菜園。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弱勢孩子們的屋頂菜園!(三)
種菜體驗活動
吉祥希望每個人都至少會種一些菜,除了自己種的菜吃起來特別可口和安心外,更可以瞭解作物的生長過程,還可以得到許許多多的樂趣與成就感,而且買菜時,也更能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菜,可說是一舉多得。
為了推廣這樣的理念,吉祥特別為眉山教會弱勢家庭課輔班設計了「從種子到餐桌」的活動計劃,準備帶這群小朋友種植作物。
引導青少年認識有機農業與學習建立正確飲食觀念,從一顆種子變成餐桌上的美味,要經過多少艱辛的旅程?從農事體驗等活動,從學習親近土地,建立人與土地密不可分的觀念。
「從土地到餐桌」活動,落實有機生並倡議生態環境保育理念,讓孩子了解食物得來不易,才會珍惜每一份天然資源,這不就是一種無限大的食育嗎?培養孩子對土地的依戀,尊重勞動者的謙卑,希望孩子透過親自整地、播種、施肥到最後收割,從一連串的農地體驗活動,了解食物生產歷程,感受土地與人的情感連結,感謝農人為台灣生產作物付出的辛勞。
將教育場域拉出教室以外,慢慢增加孩子的學習能量。帶動更多年輕族群
實踐有機生活,喜愛親近農業、重視大自然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還給在地農人一個安全、穩定、信任的生產空間,為振興有機農業盡一份心力。歡迎和我們一起到田裡,體驗和土地親密接觸的感動!
不憑空想像的食育
食育概念不只是課本中提到的食物的營養成份,或是如何挑選食材、如何均衡飲食而已,它所包含的範圍,更可追溯到一顆種子的由來,所謂「藏種於農」的適地適種,從土地作物出發,發展出與環境生態的合諧共處,進一步談到食物帶給人們的種種消費觀、價值觀,這些公共議題,都是讓孩子思辨的最佳題材。
當大家只把食品安全列為焦點新聞時,常忽略國家的農業發展,若沒有受到經濟、教育、政治的有力支持及後盾,哪來能量提供安全糧食?當老師帶著孩子在太陽下觀察、耕種,看著什麼叫做「飽滿的金黃稻穗」時,當食物的生產歷程真正與孩子接觸時,感動才會發生,教育才有力量,食育才能扎根!
也許你沒聽過食育,也許你對食物要求標準很低,但不能否認,吃在地絕對比吃進口更新鮮,絕對不會希望在地小農,被進口食品壓到沒有生存的空間當孩子能親自觀察,台灣土地也能種出品質優良的作物,體會一口小小食物卻蘊含著糧食看不見的爭奪戰,他們就是未來食育的小小尖兵了。
二〇一三年十月十日,眉山基督教會課輔班學生一早就到達農場,那日有點小雨,但孩子們仍然快樂地在農場中玩,在農場教師阿英姐的指導下,學生們大家興高采列的種菜(見圖)。
原來在還沒有到達農場前,大伙認為學生們會對牛糞產生排斥,但發現並沒有任何學童有排斥的狀況。小朋友們各盡其能地使用捶手可得的各項工具與容具,有人用肥料袋裝牛糞肥、有人用塑膠籃裝牛糞肥、有人用二塊塑膠地板夾牛糞肥…….
學生們高興地耍玩,認真地種菜,小心翼翼地澆水,深怕不小心踩到菜苗的樣子甚是感動。
有些學生互相較勁地比賽、有些學生們感受娛悅地發出笑聲。也有些學生們,不願相信這是美好的一刻,將其視為苦途地在一旁觀看著不敢動手,在幾經催促與利誘後勉強動一下。
高悉音師母指著螢螢向吉祥說:「那女孩真是很特殊,說到讀書好像要他的命,可是拿起鋤頭幹活,卻精神百倍。」高悉音師母又指著另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說:「這孩子很有工藝的天份,不論什麼事,他都會自己想法子解決並研究創新手法。」
第一次的種菜活動基本上算是成功,但是有個意外的小插曲,就是有個學生不小心把騎車掉進水溝中。而且考量到每次進行如此大型的活動,動員的成本極高,而且學生的體驗不深刻,吉祥又研究了另外的體驗教育方式。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