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小農經濟現代變遷:東勢果農的商品化之路(五)

三、水果栽培技術的創新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刻板印象中,小農被想像為無助、被動、技術落後的群體。然而實際走訪東勢,必然發現台灣果農不只擁有優異的栽培技術水平,而且具有技術創新能力。在緊迫的生存壓力下,農民每天在果園裡勞動,所思所想都是如何調整栽培方式,以便提高水果的收購價值。任何一位平凡的小農,只要談到水果栽培問題就會變得滔滔不絕。
水果栽培技術的傳播與創新,是水果經濟得以發展的前提。與過去的印象不同,我們將發現在東勢的案例中,反應遲緩的政府相關單位只扮演了輔助的角色,水果栽培技術的傳播與創新主要是由民間獨立完成的。

(一)明星作物

1.高接梨:退休老師張榕生的研究班

        1960年代許多東勢農民轉作橫山梨(粗梨),相對於賤價的水稻,收入可謂優渥許多。為了就近照顧生病的父親,張榕生乾脆辭去國小教職返鄉經營梨園。好景不常,1970年代左右,風味清脆細的甜梨山溫帶梨搶進市場,味道較酸的橫山梨慘遭排擠,加上生產過剩的問題,價格更顯弱勢[1]。居住在低海拔地區的橫山梨農,種不出尊貴的高冷溫帶梨,只能望天興嘆。

        異想天開的張榕生,認為只要在橫山梨樹上嫁接溫帶梨,就能克服地理條件的限制。於是他組織了一個研究班,找來十餘名志同道合之士定期開會,詳細紀錄果樹生長的情況,有計畫地研究嫁接、催花、授粉、梳果、套袋、施肥以及打藥等問題。他們甚至遠赴日本購買不同品種的花苞逐一試驗,期盼逆轉橫山梨農窮困的命運。

        雖然他們的試驗不受當時制度環境鼓勵[2],張榕生一行人仍於1970年代末期掌握了「高接梨」栽培的核心技術。他們無私地向其他農民推廣高接梨的栽培方式,從此高接梨幾乎成為東勢的代名詞。由於市場價格優渥,高接梨的種植範圍擴張飛快[3]1985年以後,橫山梨逐漸為市場所淘汰,東勢地區既有的橫山梨農基本都轉種高接梨了,原本種植其他作物的果農也紛紛搶進。
        與其他種類的水果相比,生產高接梨所需之總勞動時數奇高[4],令人瞠目結舌。但是對農民而言,可能讓總收入提升35倍的高接梨,依舊充滿魅力。只要高昂的收購價格能夠讓全年收入維持在較高水平,即便扣除自己的工資以後實質利潤可能大幅下滑,背負養家糊口的家庭責任的小農仍然甘之如飴[5]
1990年代是東勢高接梨的黃金時期,夢幻般的收購價格驅使廣大小農瘋狂搶進。「明星作物」協助許多農民償清了債務、買了房子甚至娶了老婆[6]。張榕生於1992年去世,他與一班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緊密的團隊,花了十餘年的時間研發高接梨的栽培技術,抵手胼足創造了一個新的產業,成功改善廣大小農的經濟收入,被當地譽為傳奇人物。
隨著2000年代以後收購價格逐年下滑,生產成本卻不斷攀升,高接梨終於褪去了明星作物的光環。許多農民又開始思索轉作的問題。



[1] 當時橫山梨一斤才5元、6元左右,溫帶梨收購價格竟上探100元(訪談紀錄 100110)。
[2] 根據戒嚴法規,三人以上的集會必須事先向警局申請許可,提高了集體試驗的困難度;向日本進口花苞的舉動也因檢疫問題遭到海關刁難,一開始是用「花材」名義進口,後來卻被取締銷毀;政府的農業專家更否認這項試驗的可行性,認為嫁接溫帶梨的繁瑣工序勢必貶損其商業價值;加之試驗初期產量與品質都不穩定,勢必賠本經營,可謂困難重重。更何況,要把一群農民、肥料商、學者、老師、工匠等等五花八門的人組織起來,長期無償地進行一項根本不知道前景在哪裡的農業試驗,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3] 1980年代橫山梨收購價每斤約10元至30元左右,但若採行嫁接方法,就可以種出收購價80元至120元的溫帶梨。根據農民回憶,當時高接梨產業「投入1元,可以賺5元,根本是暴利[3]」。
[4] 首先要以生長情況良好的橫山梨樹為砧木,搭設棚架「壓枝」避免樹勢竄高,然後細心修剪枝幹(角度、長度都非常重要),才能讓養分集中在最健壯的枝條上並有效分配空間,接著要用化學藥劑提前打破梨樹冬季休眠(時機點非常關鍵),才能把外地購來的溫帶梨花穗嫁接上去。梨穗需先冷藏以防提早發花,嫁接前還須仔細地削開所有穗枝,並用特定的蠟封住切口(防水分散失),接著再把削好的梨穗嫁接在梨樹上,再次上蠟並用膠帶固定好,最後加上塑膠封套。等待雪白的梨花綻放以後(嫁接失敗就不會發花),還要一一進行人工授粉(果形比較好),並且疏花、梳果(防止分散養分)。等到結果之後,必須為幫每顆梨子套上牛皮紙袋(防止日傷、蟲咬),接下來就是仔細控制肥料、農藥(會影響梨子風味),等待採收。這些動作都要重複成千上萬次,而且必須在指定時節內完成,否則將嚴重影響收成。
[5] 由於在農家的經濟邏輯中,總收入毋須扣除個人工資,因此為了壓低人事成本,手頭不寬裕的農民往往提高自我剝削的程度,以減少聘請臨時工的開銷。此外,一些專門用於高接梨的器械陸續發明了,例如安全接刀、固定膠布、摩帶、沾蠟等等,皆由鄰近的小型工廠為農民量身打造,不但節省了工時、提高了嫁接的成功機率,更讓婦女與小孩的勞動力獲得充分利用。隨著農村工資不斷提升,高接梨農更利用「換工制度」來降低人事成本,讓鄰近數個友好的果園聯合起來,在農忙時期互相支援勞動力,不收工資或只收較少的工資
[6] 訪談紀錄(1406071411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