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看日本如何吸引青年洄游駐鄉

文、圖/蔣銀珊
日前筆者去一趟旅程,其中帶給筆者最多收穫就是德島縣的神山町,它除了是一個非常有活力兼具傳統文化的鄉村,我想它的例子,可以成為台灣面臨鄉村人口外流的另一個參考方式。
當然神山町能吸引各國藝術家的駐村不會只是它優渥的駐村條件,當地的文化特色和生活環境才是真的能營造駐村藝術創作的氛圍。
神山町位於德島中部山區的小鎮,人口大概約5600人,比起一般台灣的鄉鎮還要少許多,它跟日本其他鄉村一樣,都面臨了人口老化和年輕勞動力外流的情況。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當地政府在這邊興建了最快速的網路系統,並提出了「空家町屋」計畫,把鎮上閒置的空間改造成共享式工作室(co-working space)。有了武器和後盾,當然漸漸的就吸引了許多規模小的公司(如:程式設計、室內設計、app開發等)或是個人創作者駐進。
到了2011年,神山町的移入人口也首度超越移出人口,更成為了日本地域振興的一個很重要例子。
除了吸引年輕工作者進駐,從1999年開始,當地NPO組織就發起了「神山藝術村計畫」,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深入體驗神山町的鄉村生活,並與當地居民進行共同創作,補助的條件也非常優渥,除了免費提供機票、材料費用,甚至每個也有折合新台幣5萬元的生活費。
筆者寫到這邊,不由得想到家鄉鹿港的藝術村駐村計畫,即使已經行之有年,但駐村的藝術家卻是百年不變,對於年輕有創意的藝術家反而很難進入這個被地方有聲勢的傳統藝術工匠、文史工作者佔領的既有結構裡,而對於地方藝術的培育也是沒有見效,只是替這些已有資源、名氣的在傳統藝術工匠省一筆租金費用,當鎮公所有活動時,也順便藉由他們的名氣協力成為辦活動的一環,活動結束後什麼都沒有留下,只留下一堆垃圾。
好,大家也許會認為質疑筆者只認為外國月亮比較圓,筆者當然也要拿神山町的駐村計畫來進行比較。
我就舉一個我看到的例子,來比較兩國鄉鎮駐村計畫的差異性?
這是去年其中一件駐村作品,它是位於森林中的閱讀小屋,沒錯!是一棟貨真價實的小屋,駐村作品蓋屋子夠強了吧!我們是彩繪牆壁......
這棟小屋是一個德國藝術家的創作,這棟小屋很特別的是他並非每個人都可以進去,除了僅限當地居民,且要有小屋的鑰匙的人才能享有獨自在裡頭閱讀的樂趣,當然你也可以邀請朋友一同開讀書會享受共讀的歡樂。
當地的朋友ikuko跟我們說,要拿到鑰匙必須要先捐你人生中對你影響最深的書,Ikuko跟我們說,因為大家覺得這件事情十分慎重,所以現在有捐書的人並不多。
看到每本書上都有捐書者的名字,不禁讓人想猜想這個人的背景和個性,也許交流書也許是另一種與人交流的方式。
我想神山町之所以能成為日本地域發展一個很重要的例子,除了當地政府的遠見,由下而上的溝通機制、地方的NPO與政府之間的相互合作,發展符合地方需求的政策和計畫,才能真的解決現狀。
最後,筆者突然有感,有時問題轉個彎,反而是優勢,神山町雖地處偏遠,但為了讓青年回流,並沒有因此想要把它打造成「都市化」的城鎮,或是蓋多少工業區創造就業人口,而是發展一個可以與地方共存共榮的經濟方式,並用長遠的角度規劃地方。最後,有時解決問題並不難,只是上位者考量的對象是不是人民的需求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