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記者:杜憶如
日前反對基改食品標示法案在美國參議院闖關失敗後,加以2016年7月佛蒙特州基改食品標示法規正式上路,康寶與通用磨坊接連表示決定揭露並標示產品中所含的基改原料成分,目前,瑪氏與家樂氏也宣布即將跟進。
有了上述的近況簡介,我們就更能理解本月22日《經濟日報》一篇標題為「美國農民賺補貼,改種傳統作物」的報導,從該報導可以看出兩個基本趨勢:一、基改原料/食品在市場上,顯然已經遇到資本積累的困境;二、從北美補貼非基改黃豆的費用高漲(約為十年前的四倍),可以看到非基改產品的市場需求陡增。
當然我們理應開心,畢竟相較於之前我們連自己吞下肚子的東西是否為基改作物都毫不知情。但是開心之餘,我們還是壓根兒不能幻想這些跨國壟斷資本之所以跟進基改標示,是因為他們擔憂人類社會可能因氣候變遷而招致毀滅,或者因為良心發現才不讓充滿風險的基改食品繼續肆虐,事實上,講究道德或良心的,就不可能躋身為跨國壟斷資本之列,爭奪市場能否成功才是最重要的,畢竟在資本爭奪戰爭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說穿了不值錢,現在跨國壟斷財團急於搶攻非基改市場,也是預期了非基改食品市場驚人的成長率,實乃利之所趨!
這一切也許要歸功於近年來風起雲湧的國際反基改運動,這波運動促使整體社會對於基改作物產生空前巨大的疑慮,讓眾人明白,基改種植其所可能(或已經)導致的環境、生態與人體健康的浩劫,更不是這個正在面臨氣候變遷之強大考驗的人類社會所能承受的了!
台灣向來最講究世界風潮,也最看重國際趨勢了,那麼行政院科技部先前所明言倡導之「搶攻國際千億基改市場」,是否也應該暫歇腳步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