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農場夢之23   對話──地瓜要怎麼種?

    文/施朝祥

  在農場中的紅土,是個很令人頭疼的問題,不知道要如何種植作物。

  許許多多的人給了不錯的意見,聽完這些建議後,發現是一場新的災難,本來單純只是不知要如何種植罷了,現在完全荒了手腳,更加茫然不知所措,茲錄幾則以供參考。

  甲農民說:「這地許久以來沒有耕作,因為地瓜是旱作,所以要先淹幾天的水,把旱作的害蟲都先淹死再種植才好。」
  乙農民說:「這地許久以來沒有耕作,所以不會有什麼害蟲,直接耕作就可以了。」
  丙說:「這水位高於田,用虹吸原理的連通管就可以把水引進田裏。」
  丁說:「依我和水打交通一輩子,用掉數十顆馬達的經驗,我拍胸脯打保證,這水你一定引不進田裏,一定要用抽水馬達才能,而且馬力要夠。」
  戊說:「你這地瓜這樣種不可以,來示範一次,看好,把一支條放下,用旁邊的土培土,再用腳大踏三下,這才會長得好。」
  己說:「這一次用三支條,太浪費了,而且依學理,這樣會搶土地中的肥份和陽光,這樣長得不好看,全陪拔起來重種才好。」
  庚說:「我小時候的經驗……」

  在這雜七雜八的意見中,種地瓜一事還是不斷地前進著,如果有一點理性的話,大概很難接受這樣的情境。
  
  在淹過水後的紅土,阿英姐開始種植地瓜,紅土的特性是不聚合,乾土時非常硬,但濕土則非常鬆軟,腳踩下去馬上陷入土中拔不出來,好不容易拔出來,整支腳都被紅土裹覆。阿英姐邊種邊呪罵,為什麼先淹灌呢?這樣要如何工作呢?

  那天種完後,阿英姐的腳極為酸疼,整夜睡不著,半夜又加了半顆藥才安然入眠。

  凡事無所謂的阿凱,主要負責水路,也種植地瓜。阿凱則無所謂,紅土不好工作,就種植慢一點,反正務農是要在身心娛悅的情況下種植就是了。

  隔日,老張也到農場種地瓜,老張考慮到水源不足一事,想起中國北方,把菜種在菜畦谷底,如此一來可以讓旁邊的土壟幫忙涵養水,於是把地瓜種在土畦的壟腰,為了防止腿陷入紅土中,用跪在壟頂的種植。

  在送阿英姐的回程路上,阿英姐說:「小時候在八里份幫姑姑種地瓜時,也是用老張的種法,那時八里份的山上沒有什麼土,也沒有水,所以就用直覆土,等地瓜長大一點,再覆上一層土,如此往覆直到地瓜採收。」

  阿凱則說:「小時候也都是這樣種植,可是如此種植的方法,非常耗工,現在工資貴,根本沒有人願意這樣種植,所以才會直接培土挖洞,再把地瓜種下去。」

  在同一塊地瓜園中,至少有六、七種種法,整片園子看起非常不整齊,有種在菜畦上的、有種在壟腰的、有種在壟底的、有種一支條的、有種多支條的,沒有一種數大就是美的美感,反正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對的,那也沒有什麼不好?

  氣概英雄的阿英姐說:「我倒要看看誰的好?」


  多元的對話與尊重,大概就從這地開始吧!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農場夢之22   菜還用種嗎?

    文/施朝祥

  十月二十一日參加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舉辦的感恩活動。這個協會我比較喜歡稱為「部落廚房」,是從九二一大地震後就認識的朋友,也算是十多年的老朋友了。可以說是地震介紹的朋友,九二一大地震後,認識了很多因地震工作而認識的朋友,只不過還在努力找方向的人已不多了!

  這場感恩活動中,最令人矚目的算是野菜介紹了。在餐點活動中,除了竹筒飯、小米醃豬肉等常見的食物外,最令人感到好奇的是野菜了──恰查某(鬼針草)、飛機草(昭和草)還有一道沒上桌的黑鬼仔菜(龍葵)。他們的幼苗、嫩葉都是一道可口的野菜,和茼蒿菜一樣有種特殊的氣味,入口味道微苦而後甘,很令人懷念的味道。

  這些野菜在市場中反而買不到,而且阿凱說:「小時候常看到的黑鬼仔菜,現在都不見了,好像是被農藥給毒死了。」

  我向建治抱怨說:「我把整園子的野菜耕除,然後再種上花椰菜、空心菜、包心菜……..那我在忙什麼呢?我就吃野菜、賣野菜就好啊!為什麼要這麼耗工地去耕作呢?」

  建治補句話:「對啊!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奇怪呢?」

  在市場中的菜看似豐富且多元,但其實有很多天地間自然生長的菜,我們已經不太食用了,這是為什麼呢?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農場夢之20   自然動力系統研究(1)

農場夢之20
  自然動力系統研究(1)


    文/施朝祥

  老張說:「生活越方便,人就越笨。由於農場沒有電,反而為了尋求另外的可能性,並反思到,現今社會生活的碁石──電能,可能對人類的生活而言是方便,但並不一定會使人變得更加有智慧。相反地,由於方便性反而失去了更多發展其它能源使用的可能性。」

  在電力來源不便的情況下,更引發出尋找各種不同能源的使用方式。台灣的電力能源,從發電場出發,經過長途的輸配送到用戶家中或農田,其實很耗能,於是找各種在不使用電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之能源形式。在幾經討論與找尋之後,發現有許多的不同能源的運用形式,包括使用風能的風車、利用重力位能的水流、還有分子間吸力的虹吸管來取水、以及最有趣的事,可以利用具有破壞力的水錘現象汲水的無動力揚水器。


  善用水錘的破壞力

  水錘作用(Water Hammer),或稱水擊,意指水流於長管路中流動,此時若將管路下游之閥門快速關閉,水流之流動具有慣性之動量,因此水流之慣性動量持續往前推擠,造成管內壓力急速上升,造成管路受到破壞。在住家發生時,除了慢慢的破壞管線外,其噪音會造成很大的困擾,常會讓人誤以為噪音是鄰居製造的。

  熱水器為家庭中最容易產生水錘的場合,主要熱水器內部有複雜的迴路,致開關關斷時產生不穩定壓力衝擊;快速啟閉之水龍頭開關,將產生振動及噪音,形成水錘現象,影響環境寧靜;當抽水馬桶水箱,將近滿水位時,因浮球波動造成水流不順暢,形成一連串壓力波,導致震動及噪音的產生。

  水錘是由於氣態和液態的壓力比所造成的現象,若能善用這股力量,則可以變成一個不必用電能的無動力揚水器──水錘馬達。


  無動力揚水器──水錘馬達

  水錘馬達已沿用了近300年,基本的設計原理不變。水錘泵是一種以流水為動力,通過機械作用,產生水錘效應,將低水頭能(低位能)轉换為高水頭能(高位能)的汲水裝置。水錘泵工作原理是利用水在流動中突然受阻後,產生比正常壓力高十倍以上的瞬間水錘壓力產生汲水的具體作用:它是通過上下兩扇門一開一關的動作,利用水錘效應,將水壓進至壓力罐而實現汲水的目的。

  水錘泵主要由進水管、泵體、泄水閥、中心閥、壓力罐、出水管六大部分組成。水錘泵在工作前,泄水閥門因本身重量是開啟的,中心閥門因本身重量是關閉的。開機後,有一定落差的流水通過進水管經過打開的泄水閥向外流出。由於進水管有7度斜度,流速越流越快,當流水的沖力大過於泄水閥門重量時,流動的水就能推動閥門迅速關閉,即發生水錘現象,此時泵內的水壓力急劇上升。迫使中心閥打開(往上推起),部分水被壓入壓力罐內,水錘效應過後,中心閥在本身重量與壓力罐內水壓的作用下自動開起,進水管的水開始經泄水閥向外流出,上述動作周而復始地自動運行,因壓力罐內的水只進不出,所以壓力越來越大,當壓力大於上水管內的壓力時,水就從高處的出水口流出,達到了水往高處流的目的。

  老張雖然知道這原理,但是要如何作卻沒有把握,於是在You Tube上找到了康康的無動力揚水器,這種善用水錘力量的設備,於是決定取經到後龍去拜訪康康。

參考資料:
無動力揚水器參考資料http://www.clemson.edu/irrig/equip/ram.htm
無動力揚水器組裝方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AtgMXQv2TQ
康康的無動力揚水器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pxqOd0iMIs 

朝祥築夢全系列請點此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農場夢之19:寓教於農之三-親近土地的第一步

    文/施朝祥

  菲特颱風過境,將「從種子到餐桌」的小朋友種菜活動,延至國慶日舉行。這些天經雨淋日灑,讓培土後的菜畦也漸漸穩固,更適合種植。


  阿英姐認為紅土,土壤太過貧脊,種植任何作物都難以達到市場的要求,決定用牛糞改善土壤。正巧二年前,阿英姐認識了一座乳牛畜牧場,那時畜牧場由於生產過程有些瑕疵,導致大量的牛乳變質無法以生乳的方式出售,牧場為減少損失,要釀酒方式決解瑕疵牛乳,而找到了懂得釀造酒的阿英姐,阿英姐免費幫牧場釀酒,結下一份情緣。此次需要牛糞,牧場主二話不說,立馬答應要多少有多少,而且只收運費,在活動當天,先運了一卡車牛糞到農場,為了方便作業,堆成了二座小牛糞丘。


  從神岡鄉運來的牛糞剛放置完成,眉山基督教會的小朋友就到達,在種植前先施用牛糞肥,在取用肥料前有一份要求,就是不能直接用手拿,小朋友們各盡其能地使用捶手可得的各項工具與容具,有人用肥料袋裝牛糞肥、有人用塑膠籃裝牛糞肥、有人用二塊塑膠地板夾牛糞肥……..


  有些小孩希望展現風騷而獨立扛一包、有些小孩二人抬一籃,邊走邊說笑。

(小朋友們很有架勢的施用牛糞肥 圖/張再凱)










  






(阿英姐指導孩子們種植菜苗 圖/張再凱)




















(小孩們認真地種菜 圖/張再凱)

(種菜後,最種要的就是要澆灌生命之源。 圖/張再凱)

















  
      

高師母說:「那女孩真是很特殊,說到讀書好像要他的命,可是拿起鋤頭幹活,卻精神百倍。」高師母又指著另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說:「這孩子很有工藝的天份,不論什麼事,他都會自己想法子解決並研究創新手法。」


  我看著孩子們高興地耍玩,認真地種菜,小心翼翼地澆水,深怕不小心踩到菜苗的樣子甚是感動。


  有些孩子互相較勁地比賽、有些孩子們感受娛悅地發出笑聲。也有些孩子們,不願相信這是美好的一刻,將其視為苦途地在一旁觀看著不敢動手,在幾經催促與利誘後勉強動一下。


  這一切看在眼中,心想:我們只能用紙筆來評量一個人的學習嗎?

朝祥築夢全系列請點此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本活動與九年一貫相關指標
(6) 健康與體育
 2.人與食物
(9) 自然與生活科技
 1.過程技能
 7.科學應用
(12) 生活
 1.認識周圍環境
 2.體驗個人與群體生活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公告

由於部落格維護志工的個人網路環境因素,暫時無法上主站更新。因此在問題排除前,新文章暫時放在這裡。過去鄙站的文章請參照:http://cultivator.pixnet.net/blog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引進農業外勞為了誰

施朝祥
      據十月九日報導,爭議長達18年的農業外勞政策,農委會主委陳保基首度鬆口,台灣部分農業的確有引進農業外勞的需求,農委會將遵守「限業限量」原則評估,分階段開放引進,解決農業長期「農工荒」的困境,提升農業競爭力。

  言下之意,此乃大勢所趨,而且只要有農業外勞,就可以提升農業競爭力?

   每次開放外勞都是藉口:美其名是粗重危險工作沒人做。但是實際說穿就是剝奪本國勞工就業機會,讓企業主剩掉人力成本,在低工資、低工安、低人道的工作環 境下,對外勞進行國際壓榨,換取企業更高的利益。常常有企業,將本國勞工技巧性排除在外,讓外籍勞工在層層剝削下,前來異鄉受苦,真正肥了是那些為富不仁 的官吏與的企業。

   外勞政策真的有利企業提高競爭或起死回生嗎?從近幾年台灣經濟衰退,中小企業轉型失利,許多人力密集的夕陽產業,早就放棄引進工業外勞,直接在台灣收工 關廠,前往人力成本低廉的國家設廠生產。現今引進的外勞,集中在離不開台灣土地的工程外勞,大量外勞充斥在這些走不掉的工程之中。至於工業勞工的分佈,多 數集中在投資龐大受到投審限制,難以轉往他國的企業,以及一些漸漸失去競爭力的中小型工廠之中,外勞政策無異成為一種交換籌碼,用以留住大企業或挽救小工 廠。

  那麼農業外勞是要決解缺工問題嗎?農業真是沒人要從事工作嗎?

  從今週刊「清大畢業生 為何淪為澳洲屠夫?」的報導,「在這裡認分地出賣勞力兩年,然後帶著兩百萬元回家。」時薪有十九元澳幣,每周大約能賺八百元澳幣,差不多是新台幣兩萬四千元;一年五十二周,收入應該會有一二五萬元以上。照理說,每年存個百萬元並不算難。

  二相對照下,不禁令人懷疑,農業是沒人作,還是薪資結構出問題?

   另一篇報導:農委會有意引進農業外勞,勞委會持不同論點並強調,勞委會指出,農村長期以來面臨人口老化、農業人力斷層的隱憂,但農委會應思考的是,如何 將年輕人力導入農業產業。尤其,農業是台灣最根本的民生基礎,如何輔助產業升級,進行產業與人力結構調整,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一昧仰賴引進農業外 勞。 

  農業外勞和一般外勞一樣是否引進,應要國家整體考量,在沒有勞動力的情況下方許進口,而不是在買不到廉價勞動力時就進口,現今政府應反思的是,為何沒有年輕人投入農業及傳產?是否薪資、勞力不成正比,導致年輕人不想幹活。

   台灣薪資依主計總處最新統計,今年的實質平均薪資三萬六千元,一口氣倒退回十六年前的水準,還比十年前少六%,更讓人擔憂的是,除了「22K」之外, 「派遣」已經成為拉低台灣薪資的主要原因之一,國科會調查派遣平均薪資,只有二萬六千八百元,是另一個箍住年輕人薪水的魔咒。


  一方面我國薪水持續低迷,另一方面又以解救農業和傳統產業而不斷開放外勞,政府只照顧強勢企業,而忽略廣大人民的需求,如此擴大台灣內部的貧富差距作法令人扼脕。

農場夢之18 寓教於農:徒勞但不無功──凡事看天行事

文/施朝祥

  原本預計十月五日下午三點半,要進行「從種子到餐桌」的重頭戲,讓小朋友種菜的活動。

  四日,大家也正為此事張羅,台中市有機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建旺和總幹事許晉田特地從東勢來支援小牛中耕機,協助犁耕並「打菜畦」(培土)。
2013-10-10_182112  

  看到他們在使用小牛機,阿凱也乘機向他們學習。由於準備不夠,阿凱忙到天黑,沒有電就沒有燈光,阿凱又撿來的木頭點上火把,繼續工作直到八點多才吃晚餐。

  ×    ×   ×

  另一方面,孩子也在期待著種樹的活動,大家熱烈的討論著,明天要如何到農場,有些小朋友希望能騎腳踏車到農場,有些小朋友則希望可以搭車到農場,眉山基督教會的牧師娘則忙者調度車與司機。

  有些孩子們則希望可以脫鞋在土地上耍玩,總之,在農場玩是件令人期待的事。

  五日早上,中颱菲特過境台灣北部,持續為后里帶來不太明顯的雨勢,時而出太陽、時而飄小雨。

  不明朗的氣氛,讓人難以抉擇: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到農場種菜。

  十一點時,我看著孩子們的學習單,想著他們的願望,又想想這些天來,大家所作的準備,又看著屋外的偶小雨,最後還是決定延後舉辦,畢竟農業就是看天吃飯的行當。

  六日,中颱菲特持續為台灣北部地區帶來明顯雨勢,阿凱沒有到台北的教會禮拜,倒是趁機到農場種菜,菲特為后里帶來不太明顯的雨勢,正好是種菜的好天時,雨勢大時無法工作,沒有雨則要澆水又太麻煩。

  有此天時,豈能放過,在阿凱交待後,我馬上到廣興肥料供應行採購種苗,高麗菜、包心白菜、半包妺、刈菜、紫花菜各一盤,再加上阿凱帶來的地瓜葉和空心葉。

  在偶而細雨微飄中,二人開始種菜……

  至於要給孩子種的四畦菜圃,則先空者,等過天氣晴朗時,再給他們圓種菜夢。



朝祥築夢全系列請點此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築夢系列文17:寓教於農-不止是文字上的認識

文/施朝祥

  在我內心深處,希望每個人都至少會種一些菜,除了自己種的菜吃起來特別可口和安心外,更可以瞭解作物的生長過程,還可以得到許許多多的樂趣與成就感,而且買菜時,也更能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菜,可說是一舉多得。

  為了推廣這樣的理念,我設計了「從種子到餐桌」的活動計劃,準備帶一群小朋友種植作物。

  星期一時發下學習單,學習單上有二條題目:一是你希望有多大的地?二是你希望種植什麼作物?


  看學生們在寫學習單,其實很好玩,所有的學童基本上沒有任何面積的概念,所以會跑來問:「老師一甲是多大,我可以種一甲嗎?」

  或是問:「那五分地呢?」、「我可不可以種五坪呢?五坪是多大。」

  之後,學生們又開始問:「老師我可以種什麼呢?」

  我請他們到對面的賣種苗處尋問,現在種植哪些什麼作物是當令的。

  學生們就開始到種苗店尋問,那些是當令的作物?要如何栽種?好栽種嗎?
  
  學生們其實是連吃什麼都不懂,除了知道市場可以「買」,對食物完全不能瞭解?不知當令有什麼可以吃?不知道食物從何而來?不知食物如何生產出來?

  除此之外,學生在學校中沒有學過生活技能,對於面積除了文字的認識外,不太和生活搭上關係,學生們用「甲、分、坪」等面積單位名詞,而學校的課本卻是用「平方公尺、平方公分」,當然還會出現「公畝、公頃」之類的,但是卻是和生活有些距離。

  學生還問:「蒜要怎麼種?蘆荀要怎麼種?……」

  我除了說明種法的名詞外,還要加上動作,才能讓他理解那詞的意思。

  這場活動中,學生開始產生要和生活有關的能力,這個能力,不止是文字上的認識。

此次活動與九年一貫能力指標相關部分:
(6) 健康與體育:2.人與食物
(7) 社會:1.人與空間
(9) 自然與生活科技:1.過程技能、2.科學與技術認知、3.科學本質、4.科技的發展、5.科學態度、
          6.思考智能、7.科學應用
(12) 生活:1.認識周圍環境、7.發展科學過程技能、8.提昇科學認知、9.涵養科學精神
(14) 環境教育:1.環境覺知與敏感度、2.環境概念知識、3.環境價值觀與態度、4.環境行動技能、
       5.環境行動經驗
(15) 家政教育:1.飲食
朝祥築夢全系列請點此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建立孩子自制力的美式方法

SANDRA AAMODT、SAM WANG原作 施泰翔翻譯

似乎每年都會有新書上市,藉由家長對於進行親職教養的不安來大發利市。去年有蔡美兒的《虎媽的戰歌》,今年則有杜克曼的《養大小孩》。

不過,與其嘗試著仿傚我們認為在其他國家採用的嚴格教養方式,不如考慮採用成功的普世教養法則會更為有益。就如中國與法國的家長,美國的家長可以透過與孩子合作,來為孩子培育出強健的心靈 。
不 論在任何文化,能否培養出自制力都極為關鍵。這項依附在前額葉皮質發展的能力,為心智的彈性,社交的技能,紀律的培養都提供了基礎。這項能力的好壞可以預測一個人在教育,職業發展,與婚姻上是否成功。事實上,孩提時期的自制力比智商在預示未來學業成就還要加倍重要。相反的在小學階段就缺乏自制力,會增加成年後陷入財務困境、犯罪,成為單親家長,以及淪為藥物成癮者的危險。

傳統亞洲學生的成功,部份是歸功於他們在幼年時就能展現出良好的自制力。在一份研究中,孩子被要求一邊看著朝右望的臉部照片,一邊往左邊看,以測試內在控制力的發展。結果顯示,中國的學齡前幼兒比美國小孩還要成熟了有六個月之多。另一份研究發現在這樣的測試下,韓國小孩的表現跟比他們大了17個月的英國小孩旗鼓相當。

就如同許多的大腦機能,自制力能從練習中培養。中式教養方法強調對孩子的訓練,在密切監督孩子的表現同時,也積極的提供支持,同時還提供孩子努力的動機。不論是家長或孩子都因為這樣的教養方式而付出了重大代價。東亞的學生花了大量的時間苦讀 - 在南韓,平均時數是每天14個小時。由於家長施加的壓力是這樣強大,當地的政府還得雇用監查員來實施私人家教活動不能超過晚上10點的限制。

在《養大小孩》一書,杜克曼女士對於巴黎的家長能教出不會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或在遊戲場打架的小孩頗為欣羨。她將法國的孩子之所以能表現良好,歸功於諸如他們被強迫遵照既定的計畫表,以及必須靜靜的等待大人的關注。不過這種養育理念在學校體系中,反映在強調記憶的強化課程裡。法國的小孩在12歲時就被分流到不同的教育系統中,這種措施強化了家長的社經地為對孩子教育成就與求職的影響,因而遲滯了社會階層流動。

對美國的家長來說,很幸運地,心理學家發現了孩子可在沒有外部壓力下學會自制。不只是家長或老師,孩子自己也能對良好行為的塑造發揮強力主導力。關鍵在於引導孩子們積極參與遊戲、社交,以及尋求其他的成就的內在動力。在孩子享受其中的活動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以提升學習成就,同時降低壓力荷爾蒙的分泌。壓力荷爾蒙會阻礙學習,增強焦慮,嚴重的狀況下,影響還可能經年不退。

有效的建立自制力的方式結合了享受樂趣與難度漸進增加的挑戰。與其強迫孩子進行他們不樂意參加的活動,不如順著他們個人的傾向進行安排。當孩子們從自己能樂在其中的活動發展自制力,家長就不需要在一旁盯著不放了。找出能激發孩子強大熱情,不過也需要費心力從事的活動吧。不論是玩棒球統計學或製作影片上傳youtube(不是被動的當觀眾),孩子熱情投入的興趣建立的心智持續力同樣可以運用在寫數學作業上。

孩子可以在遊戲中練習成年時會大有用處的能力。年幼的孩子可藉由精密也需要運用大量想像力的遊戲,如在玩扮家家酒時演醫生或消防員,來發展自制力。從事學齡前教育的教師,可藉由簡單的技巧來提升孩子的自制力 - 如在紙上畫一副耳朵提醒孩子該輪到他靜下來傾聽了。頻繁的練習至為關鍵。蒙台梭利學齡前兒童教學法將自制力培養納入日常教學活動裡。

學習第二語言也強化了心智運用的彈性,因為不同的語言互相進行干涉,同時孩子也必須判斷用那種語言能夠跟談話對像溝通。在必須互相衝突資訊的干擾下做出判斷的測試中,如要受測者指出用綠色塗成的"紅"字,使用雙語的孩子表現的特別好。使用雙語的小孩甚至在一歲之前,就表現出更擅於學習抽象規則,或者將之前所學的規則顛倒過來運用。可看出持續使用雙語直到成年的人都終身享有這樣的優勢。

有氧運動可增加前額葉皮質活動,是另一項增加認知彈性的方式。亞洲人流傳的需要高度集中力以及嚴守紀律的運動,如武術,瑜伽,與靜坐,都有可能帶來進一步的益處。儘管家長時常擔心體育活動會浪費掉原本能運用在課堂學習的時間,對多項研究的分析中反而指出,有強力的證據支持,體能活動提升了學業表現。

制力與社交技巧的關聯是雙向的。幫助孩子認知自己的情緒以及在行動前想過可能的後果,能增強不論在家裡或在教室中的自制力。根據對213份共有
270,000位從幼稚園到高中學生都參與的研究,增進社交與情緒控制能力發展的學程與針對學科進行的教學改進,對增強學業表現有同樣的成效。

孩子們的起步各自不同,不過都同樣能因建立自制力而得益。雖然許多孩子在家庭裡就培養出這樣的能力,不過被飽受精神壓力所苦的家長養育下,所成長的孩子,能發展出相關能力的機會是相對有限;而一些為學齡前兒童設計的教育課程,可為他對日後的就學做好準備提供莫大的幫助。另外,平均而言,男孩子發展出自制力的步調比女孩慢。不論起步的快慢,培養自制力對生涯成就的提升是有好處的。

有一項觀念美國的家長可以向亞洲和法國的家長學習:沒有必要硬是用盡辦法支撐孩子自尊心。孩子是不會得益於儀式性的空洞讚美的,如在各地美國遊戲場都可以聽的到的「幹得好!」中法的家長甚少讚美小孩,不過成長在這些文化中的孩子並不會顯著的缺乏自尊。更有效的方法是讚美孩子實際努力的內容。「你好聰明」並未指出下次要怎麼做;「哇,你持續不懈的挑戰數學難題直到解出答案!」則明確指出了父母希望看到的表現。傳遞高度但做得到的期望給予孩子們走向成功的工具 - 這是獲得真正自尊的最佳徒徑。

讓孩子自發的建立自制力發揮了傳統美式文化的強項。能被自發性的動機激勵為孩子帶來其他長期的正面影響,如擁有獨力思考能力與勇於表達。

幫助各位的孩子自我管理而非仰賴他人的指示行事,能對他們成年後的人生帶來莫大的幫助。如果運氣好一點,他們還可能進而贊同以努力而聞名的艾迪生(Thomas Edison)所說的:「我認為工作是這世界最有趣的事。」


Sandra Aamodt是『自然神經科學』的前總編,Sam Wang是普林斯頓大學助理教授,專長為分子細胞學與神經科學;兩位合著有《歡迎認識你們小孩的大腦:心靈自授胎到大學是怎麼成長的》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美術系教育對我的啟發─談學習主體的尊重與學習評量

文  老張

雖 然讀美術系之前,我也和一般台灣學生一樣,經歷升學主義教學與聯考的多重折磨。但因為我自小愛畫畫,所以有另一項肯定自我的「專長」,讓我不至於和其他同 在升學主義底下的同學一樣,為了分數斤斤計較、除卻競爭就沒有學習動力等不好的習性。畫畫是個重視自我對話、追求自我淬煉的領域,雖然也參加比賽,但此種 競爭只要把自己發揮到最好即可,而不是汲汲營營的和人爭輸贏。


上 大學之後,因為讀的是美術系,未來就是要當藝術家,系上大多數的老師都把你當作「創作的主體」,都盡量以討論或溝通的方式引導你,而不是要把你變成某個模 子下的產物。也因為如此,老師對於學生的尊重度是很高的。比如說改畫這件事,以前在畫室的時候,老師要對你進行教學就直接幫你在畫上修改,這種師徒制的教 學模式是很常見的。但美術系不同,因為尊重你創作的主體性,通常不會在你的畫面上添加任何東西,就算因為畫技的不成熟到非用〝改〞的方式不可時,也會很尊 重地問你說:「我可以在這裡示範給你看嗎?」這種情形非常少,大學四年我個人也僅僅碰過一回而已。

內置圖片 1
圖:美術系上課情形〈來源:東海美術系〉


基 於尊重學生學習與創作的主體性,很多教學方法與內容都會隨之改變,甚至包括藝術理論相關課程。一般教理論的老師都會很在意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應用,但因為 教理論的老師自己本身也創作,所以比較會從創作者的角度來和你談理論。甚至有時會向你強調,理論是理論,創作能和理論結合當然很好,但創作時最好不要考慮 理論說甚麼,這樣才會創作得下去。這種基於實踐優先,且將學生和老師放在同是「創作者」的平等方式,離開美術系以後,我就再沒有碰過這種情形。


常 有偏見認為,搞藝術的人很「主觀」,但以我個人的經歷而言卻恰恰相反。因為在美術系裡,每個人都是創作的主體,基本上,每個人都是尊重其他人的〈也有例 外,就是感覺某人很混又愛顯擺,就會不被人尊重〉。並且,在「非考試模式」下,大家對於彼此的評價都趨於客觀:什麼人畫工好?什麼人思考強?什麼人畫功和 思考都不好但色感特殊?很多彼此的評價雖未經認真討論,其實大家認知差異都不大。反而我在當記者的時候,很多同事都是念社會科學相關科系的,其對他人或對 自己的客觀度,反而都不及我的美術系同學們。


值 得注意與討論的是美術系的學習評量方式,亦即所謂的「評圖」。評圖通常都是期中、期末各進行一次,評圖時,你就把這個階段所有的作品擺上,一一說明自己的 創作歷程。老師評分的方式,是依據你在這個階段進步幅度評分的〈就是自己和自己比〉,如果你程度不好,但你都有些許或長足的進步,你的分數通常會很高。相 反的,如果你一開始就顯示創作程度很好,但卻沒有明顯的進步或創作掙扎,只是為了教作業而交作業,通常分數就會很低。

評 量的方式往往影響學習的態度:和別人比,你就會因為競爭而學習,就會容易封閉自己的學習,只想把別人比下去。和自己比,就會不斷的自我檢討和找出自己的獨 特性,甚至會不斷找他人求教〈因為人和人之間沒有競爭矛盾,所以通常都很開誠布公〉。所以在此方式下,我目睹不少同學一開始程度有限,但經歷不長的時間, 其創作思維與畫工都有驚人的跳躍。


雖 說也有部分同學,因循升學主義的競爭模式,還是換湯不換藥的用老師評量的模式來創作,藉以討好這個制度以求拿到好分數,但畢竟是少數。所以我還是很肯定美 術系此種教學評量,或者說,這已經不是教學評量,而是道道地地的「自我評量」。後來研究所時我進了建築系,雖然也有「評圖」,其性質和方法就和美術系的大 相逕庭,雖然也會仔細評判作品的潛力,但某種程度上還是著重於「比較」,所謂「仝〈同〉款嘛無仝師傅」,說的就是這個理。


談論過往的種種,不禁讓我想起一首李宗盛的老歌《和自己賽跑的人》,副歌是這樣唱的:

〝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 為了更好的未來拚命努力

爭取一種意義非凡的勝利

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 為了更好的明天拚命努力


前方沒有終點奮鬥永不停息〞

教育若只是不斷地在製造競爭機器,這真的是所謂「教育」的初衷嗎?一個人在受教的過程若只是在意成績、不能誠實檢視自己,這樣的「教育」真的有意義嗎?在這個追求「競爭力」的時代,我們卻似乎忘了怎麼和自己競爭。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築夢系列文15-寓教於農

文/施朝祥

  「老師,我為什麼要讀書(上學校的課程)呢?」許多年來,常常會面臨到學生對學習的最基本疑惑。

   常常我只能很阿Q的回答是:「因為哪天你可能要……」或是說:「這是目前教育部的規定,我們還沒有能力決定,只能……」聽完我''單方面''的說法與解 釋,學生似乎還是難以接受,而我本身也很難接受這答案,為此我希望能為某些不太能適應這樣學習方式的學生找到其它的學習方法。

   我們的社會不斷強調教育的重要,但從未有真正的去理解教育的討論空間,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卻是事實。我們的確有學校制度,它包含了如何上學,如何得 到教導並且如何考試的方式。教育課程中有許多科目,學生都會對於為什麼要學習這門科目充滿問號,認為跟我的生活又沒什麼關係,而且學這麼難以後也用不到, 那麼為什麼要學?

  而考試方式更造成了,只問成果不過原由的學生,會常常告訴自己:「我應該把哪一段背起來才能回答這個問題?」或「我如何才能通過考試?」這非常荒唐,但很不幸的許多學生都這樣做。

  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而如果只有僵硬的制度去套牢,是很可惜的。

  
  不一樣的學習路徑


  農場學習是從具體的經驗、實際觀察與體身勞動體驗為學習的出發點,可以提供另一條學習的路徑,不同於現今以文字論述、抽象思考為主的學習與評量,開啟更多元的學習方式。

  現今教育主要方針在於有效安排教學情境讓學生學得知識,強調給予學生學習的事物必須對學生具有意義才能產生學習。

  從行動學習 (actional learning)的角度來看,即在行動(實踐)中學習。它的本質是在真實工作環境的學習中把「實踐」和「理論」結合起來,是一個引導人們共同去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農場的實際問題的出發,更能引發學習的動機和有意義的學習。

  而農場是最可以提供行動學習的場域,尤其是以要達到永續經營概念的農場更是如此,必須能透過循環且多功能的理想來達到不浪費、可循環使用、與大自然共存的永續系統,是一套設計人類聚落與多年生農業系統的方法,從自然界中找尋各種可仿效的生態關係。

   從多元智慧學習的角度來看: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或譯為多元智慧,或譯為多元智力,專指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迦納(Howard Gardner,1983)的八項智能:語文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八種 智能。在農場中,只要適度的情境安排,是可以發展多元智慧的學習。

  人各有「智」,每個正常的人都具有多元智能,只是強弱的程度不同,任何人皆有其擅長的智能,也有其弱勢的智能,有些智能較發達,有些智能較不發達。農場正巧能營造一個有利的環境,激發人盡其才,便可達到人人樂在學習、樂在工作、樂在生活的境界。

  突破傳統的農場學習

   傳統的教學中,獲得酬賞的方法來自於競爭,別人的成功將導致自己的失敗,造成競爭的目標結構。競爭的目標結構下,只有少數的成功者,能在滿足「能力」和 「成就」的需求,繼續保有學習動力;競爭的情境下,可能造成學習團體中的互相仇視,更剝奪了「人際關係」和「與人互動」方面的滿足。而中下程度的學生極少 獲得酬賞,不容易產生學習興趣。成績不好的學生感覺自卑、不被團體接納,當自尊需求及隸屬與愛的需求無法滿足,進而放棄了學習。也因為某一個學生的成功, 會減低其他學生成功的機會,造成同儕間的競爭與對立,也可能使高成就學生成為敵對的對象。

  而農場學習,可以讓每個人有一片自己的天,也需要互助合作方能達成目標,如此一來多元的評量與成就感,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成就感,不會造成同儕間的競爭與對立。

  我覺得這樣的想法很好,可是要怎麼開始呢?


朝祥築夢全系列請點此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從反核到擁核 - 談英國自民黨的轉向

施泰翔
在建黨初期以反核為號召,被認為是當下英國三個主要大黨中,對環境議題想法最進步大膽的自由民主黨,在年度黨大會中,投票決議將"有限使用核能"做為其政綱。替代方案"加強投資綠能產業,創造綠色就業"則遭到否決。

該黨的能源與氣候變化部大臣 戴維(Ed Davey)表示,為了達到減碳目標,不能不採用核能,因為若碳補捉技術發展失敗,這就表示為了達到減碳目的,必須以乾淨能源技術,取代占六成產生自石化 能源的電力供應;而英國如果還想要廢核,那麼就得重新為八成五的電力供應想辦法,這挑戰過於艱困。因此在確保安全及核廢料有辦法處置的前題,自民黨支持有 限度的使用核能。

這對於過去以核廢料處理問題難以解套為由,一貫採取反核立場的自民黨,是重大的立場轉向,而且這樣的政策轉向恐怕不符合公共利益。

英國是個島國,處境跟日本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同樣經不起災害的衝擊,也難以處置核廢料。而要對抗環境變遷帶來的衝擊,需當下就開始推動大規模的減碳計畫。但英國最新的兩座核電廠光建造就需耗廢14年,以核能做為減碳方針,既不安全、又不環保,而且也根本緩不濟急。

另外,此次自年黨年會在黨中央主導通過的決議,還包括審慎開採頁岩氣。頁岩氣也遭環保團體批評,浪費太多公共資源投資,導致再生能源與相關就業機會的開發受排擠。

自民黨在2010年的大選取得23%的全 國選票,然而與保守黨共同執政後,因立場妥協過多,從背棄競選承諾,調漲大學學費開始,到徵收讓大量貧困民眾生活更艱困的空房稅、海外出兵、自由民權等方 面的作為都向保守黨靠攏,引起大量支持者不滿。近期黨籍內政部長布朗尼(Jeremy Browne)甚至還打算以穆斯林女孩難以做自主判斷為由,提議禁止穆斯林年輕女性在公開場合戴面紗,這馬上引起保守排外政客的呼應叫好,這顯然不像是一 個主張自由民權的政黨該做的事。(有興趣請參考英國自民黨閣員提議在公共場所禁戴面紗)。

在當下他們全國支持度運氣好時可以達到兩 位數,多數時候都在8、9%低空盤旋,比快速掘起的極右英國獨立黨遠遠落後。若在下次大選前無法起振聲勢,當下他們在議會中掌握的55席議員可能失掉高達 45席。目前自民黨在一連串的地方議會改選後,已丟掉大量他們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長期辛苦建構的基層地盤;而領導全黨的副首相克雷格(Nick Clegg)滿意度還比不滿意度低了40多個百分點。

自民黨當下仍然是自我標榜中間偏左的政 黨,他們也自豪於自己的全國黨大會決策流程更較於工黨與保守黨民主。對於政策上的妥協,他們也自我辯護,他們也透過執政經驗變得更加的成熟,不再是只是會 喊口號的反對黨。而在議會中,保守黨有304餘席,自民黨只有55席,因此政府政策往保守黨方針方向靠攏,是政治現實不得不如此,而且也符合民主選舉結 果。自民黨已經設法讓聯合政府在環保與綠能投資上,以及補貼經濟弱勢學童等議題上,採取自民黨的主張。讓政府有限的採取些自民黨的政策,總是比沒有好。

這或許是事實,然而,在政治現實下,自民 黨獨立贏得政權的機會本來就很低,自民黨可能參與執政的機會須靠聯合執政。在選舉期間,包括他們可能選擇的合作對象,以及合作後可能需要做出的妥協,都應 該跟選民與支持者交待清楚,讓選民知道他們投下支持自民黨的選票,可能會反映出的實際政治變化。而自民黨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他們的競選語言煽動起選民的 期望,顯然遠高過他們實際能達成的,這也導致他們支持度大幅下跌。

另一方面,雖然聯合政府施政上反映的大多數是席次占相對多數的保守黨方針,確實在民意授權與民主程序上是合理的。但自民黨在受限於政治現實之餘,也應高舉自身一貫相信的立場,理性的標榜出它與保守右派的不同,持續提出論述與訴求,以期在下次選舉中取得更大的民意授權。

公平來說,自民黨並非完全沒有做到這一 點,但從自民黨在此次黨年會,通過"有限"採用核能及開採頁岩氣,引起長年支持他們的環保人士反彈,還企圖追隨保守黨倡議,以保護青少年為由,實施全面限 上色情網站(使用者會被強迫安裝監控機制,除非使用者明確表示不同意安裝此機制,否則都會被限制上色情網站),自稱中間偏左的自民黨立場不少議題上,立場都在向保守黨靠攏(全面色情網站監控決議在黨年會上,遭黨員自主集結否決)。

自民黨體制派也許自認他們隨著參與執政變 得更務實而成熟,不過他們的成熟似乎並不在於學到了如何有效的實現他們在野時標舉的理想,而在於如何回應擁有龐大游說資金的工商界,與政界保守勢力的期 望。也因此,不少當初的支持者判斷道不同不相為謀,包括曾入閣的國會議員提瑟(Sarah Teather)對黨失望,下次大選不再尋求連任,也就不奇怪了。
lib_dem_no2nuclear_page  
英國自民黨過去的反核號召 轉載自Political Scrapebook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食在不安心

文/施朝祥

     從國內知名品牌「山水米」,以越南米假冒台灣米,高價出售,賺取價差。終於把原本屬於米商的公開密秘,變成新聞焦點。

  不知山水米董座是希望可以罪不罰眾或是其它原因,就把這事作大了,咬出其他糧商業者也幹著相同的勾當,而有「進口劣米混充台灣米三大品牌作假?」的報導,終於把原本屬於米商的公開密秘,變成新聞焦點,引發農委會檢討農糧體系,並將修法禁止國產米、進口米混充,防堵相關事件再發生。

  合法混充的原為了消化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每年配額進口14萬4千公噸稻米,如今卻成為不肖商人的大賺錢的窗口。

  為防堵相關事件再發生,進一步強化市售米管理機制,農糧署已著手研擬修正糧食管理法,修正重點包括:
(一)大幅提高罰鍰上限,由現行20萬元提高為300萬元;
(二)對於市售包裝米,將規定國產米與進口米應分開包裝銷售,不得混合銷售;
(三)對於違規情節重大者,增訂得命其歇業、停業一段時間或逕行廢止其糧商登記,以遏止不法,維護市場交易秩序及消費者權益;
(四)加強進口米追溯管理,規定糧食業者對於國產米與進口米之買賣進出,應分開登記,及包裝米除標示負責廠商名稱外,增加標示製造工廠,以利追蹤來源及流向。

  農委會雖然立意甚佳,然徒法不足以自行,以立法來強化市場信心作法時而有效。而且除了米之外,茶葉也是被進口假冒也時有所聞,凡利之所趨,總會有人願意做,正所謂:「殺頭生意有人作!」

  那怎麼辦呢?

  雖然徒善不足以為政,但無善則政難行,農政單位除了以法令罪罰來立威外,更應要多發展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互信關係,並縮短生產端和消費端的距離,方為治理之道。

  消費者不應僅僅是仰賴國家政治策的管理,應要多花些時間和金錢去瞭解食物的生產者和生產過程,以防止中間商的不當得利,並傷害良善的生產者。

相關新聞: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英國自民黨閣員提議在公共場所禁戴面紗

施泰翔

英國自由民主黨標榜重視公民自由,但其內政部長布朗尼(Jeremy Browne)竟然表示年輕穆斯林女孩沒有自主判斷能力,為了保護她們免受傳統習俗強迫,提議禁止在公共場所戴面紗。

確實是不該排除有做法威權的穆斯林家庭,軟硬兼施的逼迫女孩尋從家長的意向,但做法威權的基督教家庭也一定存在;而基督教家庭可能會有的反同志、要求婚前 守貞,同樣也壓迫公民自由。單挑穆斯林女性戴面紗議題下手,很難不被認為白人基督教中心的思考,這種夾雜強大文化偏見的公民自由主張很難讓人信任。同時, 布朗尼的說法也一概否定了年輕女孩的自主判斷能力,主張必須全面下面紗禁令才能保護她們的權議,這樣的思考,也顯然極端的父權。

穆斯林社群也有聲音反映,會被強迫戴面紗的女孩只不過是少數,而英國穆斯林女性會在公開場合戴面紗的也不過數千人。為了少數被強迫戴面紗的女孩,而剝奪全體女學生在公開場合選擇戴面紗的自由,這並不合理。

而對於遭強迫的少數狀況,也應盡可能藉由公民民主對話改變觀念,解決問題。對於孩子遭加諸的威權強迫手段,以威權禁令應對並非正當做法。

這方面保守黨的內政大臣梅伊(Theresa May,註1)的發言顯然還得體的多。梅伊表示穆斯林女性有權決定是否要戴面紗,政府不應替人民做主。而公共機構有權視安全現實需求,對戴面紗需要提出自治規定,聽起來,保守黨的梅伊發言看來還比布朗尼更自由民主黨。

註1 在英國政府體制下,內政部長(Minister of State for the Home Office)為內政大臣(Home Secretary)的次官。

Jeremy Browne
英國內政部長布朗尼 照片轉載自鏡報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精神錯亂?!蜜蜂開始吃菜!

張世鋒

今天和泉源農場〈北投〉的盧姊買菜時,看到菜豆〈豇豆〉上有細小的孔洞,就詢問:是否為天氣驟冷所致?盧姊趕緊解釋:「跟你說喔,現在的蜜蜂都不採花蜜,都改吃菜了,害我這些豆子長不好!」盧姊指出,除了菜豆以外,這些蜜蜂〈農場裡吃菜的多半為虎頭蜂〉也會啃食部分葉菜類植物,這真的是聞所未聞啊! 

2013-09-05_002906  


據記載,蜜蜂其實除了採食花蜜外,蜜蜂也會從特定植物的汲取樹脂,混和自己的分泌物製成蜂膠。只不過,這些豆科、葉菜植物並沒有樹脂的成分,為何蜜蜂會更改長久以來的習性,難不成現在花朵太少,蜜蜂在餓昏的情況下亂吃一通?

雖然蜜蜂吃菜是頭一回聽到,但事實上,蜜蜂不僅「發瘋」事件時有所聞,蜜蜂似乎也逐漸在我們的自然界消失。2006年,歐美陸續發現蜜蜂消失,影響農作授粉,當時歐美專家將之定名為「蜂群崩解失調症候群」〈註〉,歸因於農藥的濫用。所以後來歐盟便禁止會員國使用可尼丁、益達胺及賽速安等三種導致蜜蜂死亡的殺蟲劑。

到了2012年台灣也發生類似的狀況,不僅蜂蜜產量減少五成,整體的蜜蜂數量也減少一半,當時學者發現有八成八的花粉都檢出農藥,所以推測台灣蜜蜂消失應是農藥中毒所致。此外,也有學者認為,病毒或多種病菌在蜂群間的傳染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但學者指出,蜜蜂的染病是因為其免疫力降低所致。但由於因為各種天然與人為因素紛雜〈包括氣候暖化、電磁波氾濫〉,讓學者很難為蜂群得消失歸結出單一原因。

總之,蜜蜂對生態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愛因斯坦更曾說過:「如果蜜蜂從世界上消失,人類也僅僅剩下4年的光陰。」隨著都市化的不斷擴張,自然生態不斷被去除,人們對蜜蜂等自然生物愈加無感,但殊不知這小小生物的消失,卻可能讓我們人類跟著滅亡。

延伸閱讀:蜜蜂消失事件簿 PK 台灣精緻農業背後「農藥上癮」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