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當農夫很辛苦嗎?

作者/關亦然
新聞摘要:

「來呷飯喔!」彰化縣芬園鄉進芬社區發展協會的收冬體驗活動,重現農業社會收割稻穀,農民互助與分享情景;社區少年與兒童也參與,大家感到很有趣,但都不願長大後當農民,因為「好辛苦,沒賺錢」。
出處:2012/11/19聯合報

農業勞動一定比較辛苦嗎?現代學生久坐於教室,下課後繼續趕場補習班,每天幾乎花十個小時在上課與寫作業上;而白領工作,亦常常有超時工作的現象。由於長時間過度學習與工作,學生與白領工作人員常有「腦過勞」的問題。若以此標準比較,學生與白領工作,可能遠比農業勞動辛苦。

所以,「視農業勞動為很辛苦的工作」,是一種社會偏見。這種偏見來自於兩者:

一、隨著生活型態、經濟型態、勞動型態的轉變,大部分的人已高度脫離離農業,尤其是年輕學子。因為農業不是現代人所習以為常的勞動方式,所以會很辛苦(註1);
      
        二、由於台灣社會普遍歧視農業,視農業勞動為低技術、高勞動力、沒前途,所以,很多人根本心態上就是歧視、抵制農業勞動,但以「很辛苦」作為抵制的理由(註2)。
  
        若不改變這種歧視農業的心態,農業勞動力再生產,難矣。


(註1)在歐洲原始積累時期,因為圈地運動,大量的農民被迫至工廠勞動,往往因不適應工業勞動型態而流落於城市的街頭,成為當時歐洲嚴重的社會問題。對這些離鄉背井的農民而言,工廠的勞動也是很辛苦。

(註 2)願不願意吃苦,往往是是基於價值選擇的偏好,而價值觀的建構是基於社會的等級制度。譬如,考取公務人員在錄取率極低情況下,極為艱困,但收入穩定、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所以大部分的人寧願投注大量金錢、心力、時間投入國考,大部分的考生還能「把吃苦當吃補」。由於社會普遍鄙視農業,當青壯年人口返鄉務農時,往往被視為沒出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