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機農業市場量快速成長, 且隨著各縣市急於效法新北市有機營養午餐之政策, 食安風暴後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之重視,未來勢必只會不斷增長。
有機農業市場雖然蓬勃發展,但令人擔憂的是, 有機農業生產未必能跟上。於2006年時,有機農業的耕地比例為 0.2%。而於2014年時,為0.7%(註1)。於未來, 需求端與供給端的矛盾只會加劇。
因此,在「有機當道」的大形勢下, 台灣有機農業發展需克服的是供給端的問題,亦即生產端。那麼, 就得面對一個問題:有機農業生產的結構性困境為何?
首先,個別小農如採取有機農業生產,勞動量必大幅度增加。 在慣行農法的農事管理,乃透過化學農藥管理病蟲害、除草劑除草, 但是,一旦採取有機農法,通通不得使用。光是除草本身, 就是極為龐大的勞動量。即使是青壯年農民都甚感負荷,何況老農?
如要採取田間雜作(以建立生物循環),農事管理就更為複雜。 試想:於同一塊田地,種植不同之作物, 每種作物的生長習性都不同,所需之心力遠非個別農民所能負擔。
況且,有機轉作初期,往往得面臨農產品產量及良率極遽下降, 使得農業收益反不如以往,亦是小農望之卻步之因。
總而言之,市場化小農與慣行農法相互鞏固。幾可斷言, 不變革市場化小農的生產現狀,有機農業不可能發展。那麼, 如何變革現狀呢?唯有農業生產合作化。我們將於日後深入闡述。
(註1)、
2006年有機農業耕地面積為1,708.65公頃, 全國耕地面積為829,527公頃。2014年有機農業耕地面積 為6071.22公頃,約為80萬公傾左右。
(註2)、
近來高麗菜產價崩跌,其中有一最重要的因素是,乃是因為”高麗菜 管理容易,且2個月即可採收,所以種的人很多,「 許多農民都想改種其他蔬菜,但就是沒有人手啊!」”( 見中國時報〈1顆剩3元 農民嘆菜土菜金 盼訂行銷機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