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關於自然農法(二) 關於是否以人工澆水呢?

施朝祥

關於是否以人工澆水呢?

有一派的觀點是完全不用人工澆水,每塊地會長出他適合的作物,人不必為土壤在作任何事,缺水的地區,會長出不太需要水的作物,一般以多肉(仙人掌科)植物;水多的地區則會長出蓮花等水生植物。
2013-02-23_1937332013-02-23_193754

農牧合一

土壤的品質以多樣化微生物是關鍵,各種不同的動物的消化系統中,有各種不同的微生物,吃下的食物會把這些菌體刮出下來,隨著排泄物而排出體外,將各種不同動物的排泄物放到土壤中,用耕耘機一起翻土,就會豐富讓土壤中的菌種,使土壤的菌相更為完整。
2013-02-23_193805

土 壤為影響作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土壤可以影響根系的生長與養分的吸收,土壤的性質可分為物理性、微生物性與化學性。物理性為土壤的保水性與通氣性;微生物 性為土壤中的微生物種類;化學性為土壤中的土壤酸鹼度與。如果只有物理性與化學性良好,只能增加土壤的保肥能力;只有物理性與生物性良好則只能使土壤呈現 鬆軟;化學性與生物性良好則土壤的分解肥料與有機物的能力較好,唯有三個性
質都維持良好,才可以產生良好的地力,創造優質的土壤。

土壤的三種性質又以物理性最基礎,其次為微生物性,最後才為化學性。而土壤的改造,則以豐富微生物種類為根本,當微生物種類繁多時,土壤的性質自然優質化。

土壤物理性又分為固相、液相、氣相,土壤的固體粒子組成骨架,當中又夾雜著空氣與水,所以又稱為土壤三相。

固相:可供給植物礦物質、保持養分。

液相:供給水分和養分。

氣相:向植物根系供給氧、存積雨水、排水。

土壤三相的比例是決定土壤的肥沃性與作物生長的關鍵。

土 壤化學性為土壤pH值(酸鹼度)與土壤EC值(電導度)。土壤pH值(酸鹼度)顧名思義就是土壤的酸鹼性;而土壤EC值(電導度)為土壤中水溶性鹽類的濃 度,當EC值越過高時,滲透壓越高,作物越難以吸收水分和養分,對作物產生毒害,造成根部受損、地上部葉片萎凋、生產緩慢等症狀,此現象稱為「鹽害」。

一般作物適合的pH值為5.5-6.5、EC值為0.6-3.5(ms/cm),而每種作物與每個時期喜好的pH值與土壤EC值都不同。

土壤的微生物性
土壤為極複雜的生態環境,土壤中充滿了微 小生物,一小匙的肥沃土壤可能含有數十億的微生物,但長期以來的貫行農法的農業操作破壞了土壤中原有的生態與微生物種類,使微生物種類越來越少,特定的微 生物佔領土壤,病原菌開始大量繁殖,使植物根系越來越虛弱,連續耕作障礙與病害開始嚴重發生。

土 壤中的微生物?好菌、壞菌通通有!土壤中的肉眼無法看到的微小生物包括了生活在土壤中的真菌、細菌、病毒等,其中會使植物產生病害的稱為病原菌;對作物生 產有直接或間接之幫助,提高土壤養分、增進根系生長與養分吸收的微生物又稱為有益微生物,即是所謂的微生物肥料或微生物資材。

到底要不要將土壤淨空,把所有的有害的微生物菌全部殺死呢?

自然的平衡是一物剋一物,如果沒有炭疽病菌就沒有剋制炭疽病菌的微生物,是故若一次把炭疽病菌全部殺死,那麼每次要種植前,就要再進行一次消毒工作,而且在種植過程中,還要不斷地預防土壤被污染。

雜種輪作防蟲害

昆 蟲和人一樣會偏食,有喜歡吃的菜和不喜歡吃的菜,但當沒有食物時,就是不喜歡吃的菜也會吃,若是整片園子都種同一種菜時,那麼也就容易被全部吃掉;反之, 若每塊園子雜作各式和樣的菜,那麼蟲子只會吃喜歡吃的,不會去動不喜歡吃的菜,那麼就可以防治蟲害,雖然會有少部分的損失,但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蟲 在產卵時,總會先觀察多少食物,才產多少卵。黃條葉蚤為十字花科蔬菜上古老之害蟲,農民對它並不陌生,一般農民又稱"跳仔"。黃條葉蚤 (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為鞘翅目之小型昆蟲,富黑色光澤,兩翅鞘有明顯之金黃色縱紋而得名,善跳躍遷移,為高溫期十字花科蔬菜之重要 害蟲,危害猖獗可致廢耕而血本無歸。

黃條葉蚤雌蟲可產數十粒至700多粒卵,平均約180粒卵。但當食物少時,黃條葉蚤會產較少的卵,以防止幼蟲繁多,食物太少而餓死;反之若,食物豐富時,黃條葉蚤會產較多的卵,大量繁殖後代。當雜種各式作物時,黃條葉蚤會評估食物不豐,而產較少的卵。

雜作各種作物,很多人會以為是把一塊圍子,分成四到八小區,每一區種同一種作物,這並不能算是雜作,在大自然界中,也不會是這個樣子的。

所謂雜作是指擬自然態,每一小區都種上幾種不同的作物,這樣蟲才不會吃完一顆又跑到另外一顆去,那就失去雜作防蟲害的目的了。

2013-02-23_193817

到底要不要用蘇力菌進行蟲害防治呢?

全 球從事有機農業的農民大都以噴灑傳統的蘇力菌防治害蟲,蘇力菌被稱為「昆蟲的穿腸毒藥」,1911年時日本學者石渡繁胤在大日本蠶絲會報中,發表了家蠶猝 死病例,同年柏利那(Berliner)報導,從德國色林吉亞地區的地中海粉螟幼蟲體內,分離出致病的病原菌。1915年學界正式把這種造成昆蟲生病的細 菌命名為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自此揭開了人類認識及應用蘇力菌的序幕。

蘇力菌分布於全球七大洲,可從罹病昆蟲、昆蟲棲所、各種土壤、不同的植物葉片、源自植物的材料、淡水、海水、潮間帶的沖積物、牛犢的墊床、羊毛、陸生脊椎動物(哺乳類、爬蟲類和鳥類)的排泄物、活化污泥等之中分離獲得。

蘇 力菌不但會殺死害蟲,也把益蟲一起殺死,此時將會面臨一個自然態不完整的系統。大自然的法則是不會變的,一定是先有以作物為食物的害蟲,才會出現以害蟲為 食物的益蟲。若將害蟲全部殺死,那麼益蟲也將無法維生。也就是說,使用蘇力菌後,將要不斷地使用,不然將會害蟲大發生。

現今,農民們早已察覺作物害蟲很快就會對蘇力菌產生抗性。現在很多人都已警覺到蘇力菌造成環境中的害蟲具有抗毒性或產生超級害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